威尼斯影展13分鐘掌聲告訴我們的事:德爾托羅的《科學怪人》為何能讓人哭也站也不想走。

奧斯卡級導演吉列爾莫·德爾托羅新作《科學怪人》在威尼斯首映後獲得全場長達13分鐘的掌聲。
這場掌聲不只是在稱讚特效或造型。
它像是一個集體的情緒出口,值得我們停下滑手機的手指好好聊一聊。
(參考報導:奧斯卡名導新作「科學怪人」威尼斯首映 全場鼓掌13分鐘。)

德爾托羅向來擅長把怪物與溫柔綁在一起。
這回媒體還引用導演的真情告白:「我正在產後憂鬱」,把藝術創作與個人脆弱公開連結,引發更多同理。
(參考報導:Yahoo新聞報導。)

把這個影展現場放回到台灣的社群脈絡來看,反差很有意思。
同一天,Threads上有篇討論「某功能超容易按錯」的熱帖,引來一堆網友抱怨與吐槽。
(參考:ETtoday:Threads「1功能」超討厭!一堆人狂按錯。)
還有IG限動引發公憤的新聞,關於有人把倉鼠沖馬桶並炫耀的事件,全網氣炸。
(參考:ETtoday:女把10隻倉鼠丟馬桶「全沖掉」!炫耀式狂發IG限動 全網氣炸。)
短訊息的滑動、功能設計的小惱人、甚至是社群上的暴力行為,天天都在刺激我們的情緒回路。
在這樣的時代,為什麼一部電影在影廳能換來13分鐘掌聲,反而不讓人覺得違和呢。

因為那掌聲代表的不只是對電影技巧的敬意。
它是一種被看見、被理解的回應。
當導演把自己的憂鬱與創作同行公開,觀眾看見的不再只是怪物的面貌,而是創作者與角色共同承載的脆弱。
在刷社群、看短影片的快速節奏裡,真誠被稀釋成梗圖與截圖。
但在黑暗影廳裡,人群的停頓、啜泣與鼓掌,構成了集體療癒的儀式。
這也解釋了為何影展的情緒放大效應,常被媒體與獎季掛鉤討論——因為它觸及了人心,而不是僅僅靠聲量。

當我們一邊滑著Threads吐槽功能設計,一邊對IG上不當行為氣到想报警。
或許正是這種社群上的碎片化感與情緒過載,讓高質感的文化體驗變得更奢侈也更被渴望。
《科學怪人》的掌聲提醒我們:人會記得讓他們感到被理解的東西。

最後問句留給你。
下一次你在社群上按下分享鍵,是要推一個能讓人短暫發笑的梗,還是推一個能讓人停下來、想一想的故事呢。

參考來源。
奧斯卡名導新作「科學怪人」威尼斯首映 全場鼓掌13分鐘 — World Journal
威尼斯影展/《科學怪人》登場獲15分鐘掌聲!奧斯卡名導圓夢:我正在產後憂鬱 — Yahoo新聞
她怨Threads「1功能」超容易按錯 釣出一堆人共鳴:受夠這設計了 — ETtoday
女把10隻倉鼠丟馬桶「全沖掉」!炫耀式狂發IG限動 全網氣炸 — ET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