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作節奏越來越快,不少上班族發現自己深夜時分總忍不住想吃宵夜,明明白天已經吃飽,卻在晚間頻頻翻冰箱、買外送。這種「夜食症」現象,似乎成為許多都市人的共同困擾,牽動身體健康和心理壓力,也逐漸引發醫療界關注。
這股「夜食症」之風之所以受到重視,主要與現代人緊張的生活節奏和工作壓力脫不了關係。根據2025年6月16日《PChome Online 新聞》的報導,一名25歲年輕女性因工作壓力大而產生夜食症,不斷纏身於宵夜的誘惑中,難以自拔。醫師分析,夜食症多半源於白天情緒壓抑及晚間焦慮,常伴隨壓力過大和睡眠品質不佳,使得大腦產生尋求即時慰藉的慾望,因此形成惡性循環。這種現象不僅在個人身體造成負擔,長期夜食也容易引發肥胖、代謝異常、胃腸不適等健康問題。報導中特別提到,面對這樣的狀況,專家建議從行為面與心理面共同入手,採取系統化的改善方法,才能有效突破夜食的困境。
我們之所以深受夜食症影響,很大程度映照出台灣年輕上班族普遍的生活現況。高強度工作壓力、加班文化,以及缺乏足夠的身體活動,讓人情緒緊繃但又難以好好放鬆。晚上忙碌一天後,情緒波動往往反而更渴望即時的滿足感,宵夜成為一種心理慰藉和逃避管道。再加上許多外送平台24小時營運,選擇多元又方便,讓人更容易陷入晚間吃不停的怪圈。這其實是現代人面對焦慮、孤獨和壓力時的一種外在反應,顯示出在忙碌生活下,我們的情緒管理和生活習慣需要更多關注與調整。
面對這個現象,醫師在報導中針對夜食症提出三大實用改善方法,值得大家參考。第一,規律作息是基礎,盡量讓睡眠時間固定且充足,避免因睡眠不足增強食慾。第二,白天適度增加身體活動,運動能調節內分泌,減少壓力與焦慮。第三,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避免過度限制飲食導致反效果,不妨分多餐攝取均衡營養,緩解晚間飢餓感。此外,若發現自己已經出現明顯夜食行為,且難以自控,可尋求醫療或心理專業協助,透過認知行為療法等方法調整心理狀態,防止問題惡化。
從這個角度看,夜食症不單是飲食問題,也反映出台灣許多年輕人承受的隱形壓力和心理需求。面對如此普遍而複雜的狀況,別讓「晚上忍不住吃」成為健康的絆腳石。建議除了從飲食、作息調整著手,也別忽視心情狀態的維護,適時放慢腳步,聆聽身體與心靈的聲音,才能真正回歸健康生活。你身邊是否也有人深陷夜食症的困擾?願我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