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受矚目的科技盛事,莫過於2025年11月22日盛大登場的鴻海科技日(HHTD25)。這場年度盛會不僅是科技界的一大看點,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全球科技產業,特別是人工智慧(AI)與電動車兩大戰場的最新版圖與台灣的關鍵角色。在市場對AI熱潮出現「AI泡沫疑慮」的討論聲中,鴻海如何透過實際行動,為下一代智慧生活描繪藍圖?這不僅關乎一家企業的未來,也牽動著整個台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的策略走向。
今年的鴻海科技日,創辦人郭台銘睽違三年再次站台,為活動增添不少話題性,也象徵著鴻海在轉型之路上的決心與傳承。活動上,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明確指出,AI正重塑能源與供應鏈,並宣示將擴大布局美國與日本市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與OpenAI執行長影片連線,共同宣布攜手打造下一代AI硬體,這不僅是技術實力上的強強聯手,更透露出鴻海在AI基礎設施建構上的野心。詳情可參考自由財經於2025年11月22日的報導「OpenAI執行長影片致詞︰攜手鴻海打造下一代AI硬體」。此外,鴻海旗下電動車公司鴻華先進,也發布了其首款上市國產電動車Model B的量產版,並將其正式命名為Foxtron Bria。同時,鴻海也聯合新聞網於2025年11月22日報導「電動車擬在日生產Model A車款」,展現其全球化佈局的決心。這也呼應了近期新聞報導中,全球電動車市場正經歷一場「大洗牌」,各方勢力都在重新定位。鴻海在AI與電動車領域的同步發力,正是為了在全球科技競賽中,搶佔制高點。
鴻海科技日所揭示的,不僅是單一公司的策略,更是全球科技產業的兩大核心趨勢:AI硬體化的加速與電動車生態系的重塑。首先,在AI領域,儘管自由財經於2025年11月22日報導「AI泡沫疑慮,全球股市大震盪」,甚至有報導提及輝達(Nvidia)財報未能完全挽救科技股的擔憂,但鴻海與OpenAI的合作,以及其展示的GB300 NVL72 AI工廠、亞灣超算Visionbay等AI基礎設施,都指向一個明確方向:AI的應用落地,需要強大的硬體支持。這意味著,半導體產業的持續熱絡並非偶然,例如工商時報於2025年11月22日報導「半導體業熱絡電力景氣續亮紅燈」,直指產業對能源的龐大需求。台灣作為半導體重鎮,其電力供應與製程優勢,將成為AI硬體發展的關鍵基石。國科會主委吳誠文日前對外媒談及台灣半導體優勢可能只剩五年的警訊,更凸顯了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尋求「第二矽盾」的重要性。其次,在電動車領域,鴻海將Model A電動車擬在日本生產的策略,以及鴻華先進推出Foxtron Bria,都顯示其不僅專注於代工製造,更意圖打造完整的電動車生態系。隨著中國自由時報於2025年11月22日報導「釋放將終止電動車補貼訊號」的消息傳出,全球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將從政策驅動轉向實力較量,台股供應鏈如工商時報於2025年11月22日報導「電動車心臟的「綠色淘金術」!全台最大廢電池回收廠曝光」等相關產業也將迎來新的機會。這也將促使台灣民眾更真切感受到電動車的普及化與多元選擇。
鴻海科技日不僅展示了技術成果,更傳遞出台灣科技產業在面對全球變局時的堅韌與創新動能。從AI硬體化到電動車的全球布局,鴻海的每一步都緊扣著未來科技脈動。這對台灣而言,是挑戰,更是將「台灣力量」轉化為全球影響力的絕佳機會。未來,我們不僅要持續鞏固半導體優勢,更要積極應對AI對能源、環境的衝擊,並將電動車發展視為轉型升級的契機。如何將這些技術語言轉譯為大眾語言,讓全民看懂科技發展的趨勢與影響,將是我們共同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