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全球電動車市場傳來了令人警惕的訊號,彷彿從炙熱盛夏瞬間步入寒冬。從美國市場純電動車(BEV)銷量在2025年10月出現崩盤式下滑,到台灣本地市場Tesla掛牌數驟降逾六成,這股看似「退燒」的逆風,究竟是短暫的市場波動,抑或是預示著全球汽車產業一場更深層次的結構性轉變?這不僅牽動著各大車廠的財報數字,更將實質影響你我的能源轉型進程與未來生活樣貌。
這波電動車「急凍」的脈絡清晰可見。在美國,主因歸結於政策的轉換,如《奇摩股市》報導指出,「美國純電動車銷量10月崩盤,補貼取消效應浮現」。當過去的購車補貼陸續退場,消費者轉趨觀望,導致福特(Ford)和現代(Hyundai)等品牌在10月的電動車銷量明顯縮水,甚至連賓士旗下的EQE純電動車系也傳出將於2026年停產,顯示補貼政策對於初期市場的巨大影響。回到台灣,根據《地球黃金線》2025年11月04日的「銷售戰報」指出,10月台灣電動車掛牌數下滑超過六成,其中Tesla因車源短缺而「熄火」更是關鍵,反倒讓本土品牌納智捷N7有機會「重返榜首」。然而,除了車廠供應與政策變動,地方政府的電動機車政策也正遭遇民怨,如《聯合新聞網》於今日揭露「電動機車暴增,基隆換電站不足惹怨」的困境,甚至傳出補助明年喊停的消息,凸顯基礎建設跟不上市場發展的痛點。此外,消費者對於電動車的安全性疑慮也浮上檯面,近期《東森新聞》報導的「電動車『成火球』!巨大爆炸聲嚇壞附近住戶」,雖然是個案,卻也無形中加深了民眾對其安全性的擔憂,成為橫亙在普及之路上的陰影。
這波「退燒」現象,實際上反映出電動車產業正從「政策導向」走向「市場導向」的關鍵轉捩點。首先,市場回歸基本面。當高額補貼不再,電動車將被迫回歸產品本身的競爭力,包含價格、性能、品牌價值與售後服務。這將加速市場的汰弱留強,促使車廠更專注於技術創新與成本控制,讓消費者能以更合理的價格購得更好的產品。其次,基礎建設將成為決勝關鍵。無論是美國的銷量滑坡,還是台灣基隆充電/換電站不足的民怨,都強烈指出基礎設施的便利性與普及率,才是決定電動車能否真正普及的命脈。未來,智慧充電網路的建置、充電效率的提升以及社區型充電站的廣泛佈建,將是車廠和政府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值得注意的是,Digitimes在2025年11月04日仍樂觀看待「電動車晶片需求仍穩健」,並提及聯發科、瑞昱等廠商的擴張,顯示上游半導體供應鏈對長期趨勢仍具信心。最後,安全與信任感重建刻不容緩。近期電動車「成火球」的事件,儘管可能與使用環境或電池技術有關,卻直接衝擊了消費者的信心。如何強化電池安全技術、完善消防應變措施,甚至在新建築設計中導入如《奇摩股市》報導提及的細水霧系統或滅火毯等設計,都是建立消費者信任的關鍵。
總體而言,電動車市場的這場「冰與火之歌」不應被視為產業的終結,反而是汰除泡沫、加速技術創新與提升使用者體驗的契機。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這意味著未來市場上將出現更多元、更具性價比且更安全的電動車選擇。而對於台灣,在我們擁有「AI國家戰略 + 半導體護國群山,升級為AI護國群島」的堅實基礎下,如何將半導體的領先優勢,更有效地轉化為電動車產業的創新動能,並同步強化充電基礎設施與安全規範,將是我們能否在全球電動車浪潮中持續引領,脫穎而出的關鍵。這考驗的,不只是技術實力,更是政府、產業與社會大眾的共同智慧與前瞻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