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滑到一則新聞,真是讓我這位超商深度使用者跌破眼鏡。日本便利商店引進機器人補貨,更妙的是,這些機器人由遠在菲律賓的員工透過VR設備遠端操控。新聞標題直接點出疑問:「日本便利店機器人補貨 員工在菲律賓遠程VR操控 教AI取代自己?」這句玩笑話,卻是未來便利商店的某種預言。台灣人對超商的依賴程度極深,從繳費、寄貨、取餐到咖啡,它是我們的第二個家。當科技浪潮拍打這個日常堡壘,我們的「小七人生」準備好迎接這場科幻變革了嗎?
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 2025 年 11 月 3 日,日本全家便利商店正在測試的真實情境。報導指出,機器人負責商品上架,而操作這些機器人的「店員」身在菲律賓,透過 VR 眼鏡遠端控制。他們不僅補貨,更重要的任務是「教導」機器人背後的 AI 系統,學習辨識商品、擺放位置,甚至處理突發狀況。這背後反映的,是全球勞動力短缺的普遍困境,以及企業尋求效率與成本控制的雙重壓力。台灣的便利商店,更是將「萬能」發揮到極致,店員身兼數職,從泡咖啡、烤地瓜到包裹處理,無所不能。Dcard 上就常有網友感嘆「超商店員根本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超人」。
便利商店在台灣扮演了太多角色,這項 AI 導入的實驗讓我們特別有感。當日本的 AI 補貨機器人開始學習,我們不禁會想,台灣的店員是否也能得到喘息?想像有款 AI 機器人,它能精準補齊今日優惠的「7-11咖啡買11送11」或熱騰騰鮮食。這或許能解決部分人力緊繃問題。但同時,人與人之間的微小互動會不會也消失?清晨店員一句「早安」,下班後提醒「發票還沒領」,這些日常溫暖會被取代嗎?甚至在 2025 年 11 月 2 日,超商裡「醉男闖超商開罐現喝拒付錢 怒嗆店員:你再講一次試試看」的突發狀況,AI 店員又該如何應對?它能判斷情勢、冷靜處理,還是會程式當機?Threads 有朋友打趣說:「以後超商店員是不是只剩下幫我充電的功能了?」Dcard 貼文則問:「我只想跟店員聊兩句垃圾話,AI能陪我嗎?」這些社群留言,反映了我們對科技便利與人性溫度的拉扯。AI 提升效率,但那些不經意的溫暖、突發幽默,甚至是「奧客情境」,都是便利商店日常的獨特風味。我們期待科技,也珍視連結彼此的人情味細節。
從遠端VR操控機器人補貨,到 AI 持續學習進化,科技與日常生活的界線確實越來越模糊。便利商店,這個台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場景,正逐步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或許有一天,我們會遇見能泡出完美咖啡、智慧推薦新品的 AI 店員。但我們心中總會保留一個角落,給那些帶有笑容、偶爾出錯,卻又充滿人情味的「真人店員」。當便利商店越來越「智慧」,我們是否也該思考,如何在享受科技便捷之餘,仍能保有與人連結的溫度?我們的日常,真的準備好被 AI 完全滲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