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煙四起,中國產能過剩的全球震盪:台灣該如何應對?

狼煙四起,中國產能過剩的全球震盪:台灣該如何應對?

全球經濟板塊的震動從未歇止,而近期一則來自牛津學者的警告,讓這場變局的輪廓更加清晰。
根據自由財經2025年9月28日的報導,這位學者直指中國的產業政策,正一步步走向補貼與產能過剩的惡性循環。
這不只是學術界的一聲嘆息,更是全球供應鏈與貿易關係即將迎來重大考驗的序曲。
對於以出口為導向,並身處全球供應鏈關鍵位置的台灣來說,這項警訊無疑是一道值得深思的命題。

所謂「產業政策」,簡而言之,就是政府為了扶植特定產業,而祭出的各種支援措施,從資金補貼、稅務優惠到土地取得,無所不包。
當這些政策過於傾斜,且缺乏市場供需的合理調節時,就容易催生出「產能過剩」的問題。
想像一下,當某個國家大力支持電動車、太陽能板或鋼鐵生產,所有廠商都一窩蜂投入,生產出遠超過市場消化的商品時,自然會導致價格崩跌,形成「殺價競爭」的局面。
近年來,我們已經在多個領域看到這樣的影子,中國製造的廉價產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全球市場,讓許多國家的傳統產業備感壓力。

對於台灣而言,這項挑戰更是迫在眉睫。
我們的經濟命脈與國際貿易唇齒相依,許多台灣企業在中間材料、零組件或特定製造環節扮演要角。
當中國的過剩產能向外輸出,勢必會對這些產業造成衝擊。
這就像你經營一家餐廳,隔壁新開的店家不僅政府給予巨額補貼,食材成本也比你低廉,甚至願意賠本促銷,你的生意自然會受到巨大影響。
台灣的廠商,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甚至脫穎而出,考驗著我們的應變能力與智慧。

那麼,面對這波「產能過剩」的狼煙,身處不同位置的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與應對呢?
對投資人來說,這意味著在評估投資標的時,必須更加警惕那些與中國具有高度競爭性的產業,例如傳統的石化、鋼鐵,或是部分標準化的電子產品。
這些領域可能會面臨更劇烈的價格戰,毛利率恐將持續承壓。
反之,那些掌握獨家技術、具備高附加價值,或專注於利基型市場的台灣企業,反而可能在亂流中找到新的機會。
例如,近期有報導指出,受惠於AI產業需求大爆發,台灣三家大型印刷電路板(PCB)廠,合計籌資金額超過300億元
這正是一個鮮明的例證,說明在技術含量高、創新速度快的領域,台灣依然擁有領先優勢,且能持續吸引資本投入,開闢新藍海。

對一般民眾與中小企業主而言,這場變局同樣不容忽視。
短期內,或許我們能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到某些商品,但長期來看,若台灣的產業持續受到擠壓,可能影響到國內的就業機會與整體薪資水準。
政府在此時的產業政策,就顯得至關重要。
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加速產業轉型升級,鼓勵創新研發,並且積極開拓多元市場,避免過度依賴單一經濟體。
同時,也應與國際社會合作,共同應對不公平貿易競爭所帶來的挑戰。

這不只是數字的波動,更是全球供應鏈的深層結構性轉變正在發生。
它提醒我們,在全球分工日益細密的同時,地緣政治與產業政策的影響力正不斷擴大,成為形塑經濟走向的關鍵因素。
台灣作為全球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必須更加靈活應變,持續強化自身優勢。
市場短線可能因消息面或貿易摩擦而震盪,但別忽略了長期趨勢中,國家如何透過創新、技術與策略聯盟,找到永續發展的道路。
下一個年度的國際貿易談判、各國針對補貼政策的反制措施,以及台灣如何在人工智慧、先進半導體等關鍵技術領域維持領先地位,都將是我們值得密切觀察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