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用藥拉警報?Tylenol與自閉症的最新爭議,父母該怎麼看?

每個家長都經歷過孩子半夜發燒或喊痛的時刻。那時候,手邊一盒普拿疼(Tylenol,主要成分為乙醯胺酚)彷彿是救星。一顆藥下去,熱退了,痛緩解了,孩子也能安穩睡去,父母的心也跟著放鬆。然而,最近社群媒體上卻悄悄流傳著一個令人不安的說法:這種家家戶戶常備的感冒藥,竟然可能與自閉症有關?這讓許多父母心頭一緊,不免焦慮,自己過去的選擇是否會傷害到孩子。

這股疑慮的源頭,主要來自美國一位備受爭議的公眾人物小羅伯特.甘迺迪(RFK Jr.),他以強烈的反疫苗立場聞名。近期,他似乎將戰線延伸到常用止痛藥Tylenol(乙醯胺酚),試圖將其與自閉症譜系障礙扯上關係。這項主張迅速在某些反疫苗社群中引起廣泛討論,甚至導致這些團體內部出現「融化」般的激烈爭辯,部分成員對於將目標轉向Tylenol感到不滿。這種將複雜的健康議題簡化並歸因於單一、廣泛使用的藥物,正好擊中了許多人對藥物安全和兒童健康成長的深層焦慮。當資訊在社群平台上被快速傳播,加上權威人士(即使是爭議性權威)的背書,很容易就掀起一股關注旋風。

為什麼這樣的主張特別容易「打中」我們呢?因為Tylenol或乙醯胺酚對台灣的家庭來說,實在是太過普遍了。無論是兒童專用的糖漿,還是成人退燒止痛藥,它的身影無處不在。當孩子不舒服時,父母自然會想給予最即時、最常見的幫助。然而,自閉症是一種發展性的複雜疾病,其成因至今尚未完全釐清,醫學界普遍認為是多重基因與環境因子交互作用的結果。面對這種未知,人們往往渴望找到一個明確的答案,一個可以避免或改變的「元兇」。此時,如果有人提出一個看似簡單的連結,例如「只要不吃某種藥,就能避免自閉症」,即便缺乏堅實的科學證據,仍可能因其簡潔性而誘惑人心。這種心理反映了現代父母對於孩子健康成長的高度重視,以及在海量資訊中尋找「最佳實踐」卻又容易被誤導的困境。

面對這樣的爭議,我們該如何明辨是非呢?美國科技新聞媒體Ars Technica在2025年9月23日報導,「反疫苗團體因小羅伯特.甘迺迪將自閉症與Tylenol連結而崩潰」,這篇報導點出了這項爭議不僅沒有廣泛的醫學支持,甚至在主張者所屬的團體內部都引發了分裂。重要的是,目前主流醫學界對於乙醯胺酚(Tylenol)與自閉症之間存在因果關係的說法,仍持高度質疑態度。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等權威機構,迄今仍肯定乙醯胺酚在兒童發燒和疼痛管理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前提是在建議劑量下使用。過往確實有一些觀察性研究試圖探討兩者間的關聯,但這些研究往往存在方法學上的限制,無法證明因果關係,很難排除其他混淆因素。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各種健康主張層出不窮,真假難辨。作為父母,我們的愛子心切是這些訊息得以傳播的溫床。然而,越是關乎孩子健康的事,我們越需要保持冷靜,尋求具備實證基礎的專業建議。下次當您在網路上看到類似驚人的健康說法時,不妨先停下來,思考一下資訊來源的可靠性,並諮詢您的兒科醫師或家庭醫師。在照護孩子健康的路上,科學與信任,始終是我們最堅實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