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前兩季票房神話,韓劇《魷魚遊戲》第三季本該是熱搜王座不翻車的保證,結果7月8日播出大結局後,社群上卻炸鍋了!粉絲們大喊劇情崩壞、崇拜的李政宰演技被埋沒,連導演也坦言曾想過「相反結局」。這場風波,讓喜歡韓劇的我們不禁反思:一旦被拉大期待值,連「神劇」也難逃網民鞭炮連連。
先來說說事情的來龍去脈。日前《魷魚遊戲3》的尾聲點燃巨大話題,李政宰飾演的反派角色被部分觀眾指責演技不符既定高標,甚至出現「大結局被罵翻」的熱搜關鍵字。媒體如奇摩新聞《雷/《魷魚遊戲3》大結局被罵翻!李政宰看完劇本僵掉 導演認最初想過「相反結局」》也報導導演揭密原本想有完全不同的結尾走向。YouTube、Threads上熱論不斷,留言區有網友開玩笑地說:「李政宰這下完美詮釋了“冷面教練”」,也有人認為劇情節奏過於緊湊,導致角色塑造不夠立體。更有品味獨到的網友指出,韓國這類大製作在創意與粉絲期待間的拉扯,永遠是一場難解的賽局。
所以大家怎麼會這麼火大?不外乎是過了前兩季的爆紅門檻,網友們對《魷魚遊戲》有了高標準,「不喜歡就是頂多罵劇情不好,而非演員本身孬」,李政宰卻站在了風口浪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韓劇迷對多元角色詮釋的包容開始減少,尤其是當演員挑戰反派身份時,粉絲期待的是高冷酷炫演技,可若此角色有爭議或不被理解,反而容易成為「背鍋俠」。這種情況就像熱搜話題裡的八卦名單滿天飛,人人都有話說,造成網路上的「劇本審判」熱潮。
而《魷魚遊戲3》的討論,也映照出當下觀眾對於韓劇的感情糾葛:除了追求刺激緊湊的故事,更渴望角色有深度與人性。直播平台、IG限動、Threads這種即時互動的社群,讓大家不再只是被動收看,而是能直接表達不滿或心疼。這一點在不少粉專和留言區看得出來,從善意批評到酸言酸語,都是影視內容與觀眾直接碰撞的現場。
綜觀這次《魷魚遊戲3》的反派風波,提醒我們:「明星」不是水晶棺,演員也有表演上的限制和創作自由。即使是大咖如李政宰,也可能因角色定位遭遇挑戰。想想日前另外兩大韓劇《瑞草洞》和《黑話律師》同樣引發熱議,明星與質感劇本的結合才是核心,倒是讓人期待韓國戲劇產業如何在粉絲期待與謹慎創作間找到更好的平衡。
看完這大結局後,你是覺得李政宰「被冤」?還是導演的初衷確實有遺憾呢?韓劇迷的你又怎麼選擇支持呢?歡迎留言聊聊!
參考報導:
雷/《魷魚遊戲3》大結局被罵翻!李政宰看完劇本僵掉 導演認最初想過「相反結局」 – 奇摩新聞
李鐘碩回歸!社畜律政劇《瑞草洞》首播創收視紀錄「飯局五人幫」用美食療癒職場日常|熱門話題 – 網路溫度計DailyView
字節跳動否認甲骨文收購TikTok – RFI (提供社群背景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