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在昨日(2025年10月27日)迎來一場「史詩級狂歡」,無論是日經指數一舉衝破五萬點大關,韓股站穩四千點,還是台股寫下飛越兩萬八千點的歷史新頁,都讓許多投資人眉開眼笑,彷彿又見證了新一波的牛市盛宴。然而,就在這片慶祝的聲浪中,電商巨擘亞馬遜卻驚傳全球大裁員,預計高達三萬名員工將面臨失業的命運。為什麼這件事值得寫一篇專欄?因為這不僅是冰冷的數字遊戲,它反映了當前經濟結構的深層變化與矛盾,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這波全球股市的狂飆,特別是科技股的表現,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人工智慧(AI)需求井噴」這股強勁的浪潮。從晶片製造到軟體應用,AI的發展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產業格局。例如,台積電與ASML等半導體巨頭,被譽為全球AI競賽中不可或缺的推手與最大贏家,為AI供應鏈提供了堅實的後盾,這也促使許多投資人透過如中央社報導的00901等AI主題ETF,積極佈局相關產業,進一步推升市場熱度。然而,這股科技榮景並非沒有代價。就在股市迭創新高之際,亞馬遜卻傳出全球裁員三萬人的消息。這與另一份報告指出「2025年全球CEO經濟信心挫至四年最低」的狀況相互呼應,顯示企業高層對於未來景氣仍抱持謹慎甚至悲觀的態度。
這不只是數字的波動,而是反映出企業在AI轉型浪潮中,一方面大舉投資、推升相關產業估值,另一方面卻也加速進行成本優化與人員結構調整,形成一種「結構性繁榮與結構性失業」並存的局面。就像你我身邊常見的零售業導入自助結帳機,雖然提升了效率,卻也可能減少了人力需求。這波全球科技股的風光,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對未來AI獲利潛力的想像,但現實層面,企業仍需面對經濟成長放緩、通膨壓力、供應鏈不確定性等多重挑戰,裁員便是其中一項現實的應對策略。
對投資人來說,這意味著市場風險與機會是並存的。AI主題固然炙手可熱,但我們必須思考,高漲的股價是否已過度反映了未來預期?資金過度集中於少數幾家AI巨頭或供應鏈龍頭,是否會忽略了其他具有潛力但尚未被AI光環照耀的產業?例如新台幣匯率今日(2025年10月28日)早盤雖小幅升值,但整體而言,匯率波動仍是影響外資流向的關鍵因素。盲目追逐熱潮,忽略了基本面與風險控管,無疑是將自身暴露在高風險之中。對中小企業或一般民眾來說,AI的普及化可能帶來生產力提升的誘人前景,但也預示著工作模式的轉變,甚至對某些職業產生衝擊。我們必須積極思考如何利用AI工具提升自身競爭力,培養新技能,而非僅僅擔憂被取代。此外,AI中心預計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將佔全球10%的數據也提醒我們,AI發展並非沒有代價,其對能源與環境永續(ESG)的衝擊不容小覷。台灣作為全球AI供應鏈的關鍵一環,更應提前佈局綠色能源與永續發展策略,方能走得長遠。
這波由AI引領的全球股市狂潮,固然振奮人心,為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創造了新的戰略地位,但其背後隱含的產業結構調整、就業市場衝擊以及環境代價,都值得我們深思。市場短線可能仍會因為AI利多而震盪走高,但別忽略了企業為了適應新時代而付出的內部成本,以及AI本身對全球永續的考驗。未來,我們應持續關注AI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廣度,同時也要警惕其可能帶來的社會與環境挑戰,並留意企業財報中AI投入與實際獲利的平衡,以及各國政府對於AI監管與綠能政策的走向,這將是決定這場「AI狂歡」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