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從便利商店買杯咖啡,順手拿了款聯名限定口味的飯糰,打開手機滑滑社群,滿版盡是朋友分享的各種聯名戰利品。從潮流服飾、電玩周邊到居家生活小物,甚至是打破次元壁的跨界美食,我們的日常,似乎已經被各種「聯名」給包圍了。這股萬物皆可聯名的熱潮,不只帶來新奇,更像一場集體參與的尋寶遊戲,每次點擊、每次掏錢,都好像在解鎖生活的某個隱藏成就。
曾幾何時,「聯名」還是個相對高冷的詞彙,多半出現在高端時尚品牌與藝術家之間,是種品味與身份的象徵。然而,近年來,這股浪潮卻徹底「親民化」。走進巷口的手搖飲店,會看到明道中學學子設計的杯身,為日常添了幾分文青氣息。連速食龍頭肯德基,也能與在地老牌台酒玩出「花雕紙包雞」的驚喜組合,讓饕客們趨之若鶩。這種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搭配,反而更能製造出話題,衝擊我們的想像,同時也讓品牌找到拓展客群、注入新血的機會。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更是功不可沒,一個網紅開箱,一句Dcard勸敗,就能將話題商品從線上燒到線下,掀起一波波搶購旋風。
那麼,是什麼驅使我們對這些「限定聯名」如此著迷呢?背後其實藏著現代人對新鮮感、歸屬感,甚至是對自我表達的渴望。
首先是難以抗拒的「稀缺性魔力」。當Dcard上出現「拜託!這個BAPE® x Stray Kids 聯名系列沒搶到我會睡不著!」的崩潰留言,或是看到Threads上有人哀嚎:「今天衝去LV x 村上隆 Artycapucines VII 的快閃店,排隊人潮有夠誇張,但看到實品真的值得!」我們便明白,「限定」二字不僅催生了排隊人龍,更點燃了人們心中「錯過就沒有了」的消費焦慮。擁有獨特聯名款,彷彿就握有一張進入某個小眾社群的門票。
再來是社群共鳴與身份認同。在Instagram限時動態上,曬出自己喝到明道中學聯名手搖的日常,然後問一句「有同學喝過嗎?」這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創造共同話題的方式。甚至在TikTok上,有人分享「挑戰用頂呱呱 x 鬼娃恰吉聯名黑堡做萬聖節便當,會不會嚇到小孩?」,底下立刻湧現各種求食譜、求開箱的留言,從吃喝玩樂到搞怪創意,聯名商品提供了一個連結彼此的有趣場景。而好市多爆紅進口零食,也常常是透過口碑與團購力量,讓大家一起享受美食的樂趣。
聯名商品,無疑已從單純的行銷策略,昇華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它不只販售商品,更販售一種生活想像、一份話題性,以及一份深植人心的社群共鳴。我們每一次的搶購、每一次的開箱,其實都在無形中定義著自己的生活風格,也在這股共同追逐新奇的浪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然而,在這股令人目眩神迷的聯名熱潮裡,我們在追逐酷炫包裝和話題的同時,是否也該偶爾停下來,仔細審視商品的本質?畢竟,就像食藥署剛公布的手搖飲吸管邊境不合格名單顯示,有時連最日常的物件都可能出包。那麼,你買到的究竟是真正的需求,還是那份「錯過就沒有了」的焦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