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半導體地緣政治:安世風暴下的AI晶片與電動車未來

2025年10月15日及16日,科技新聞版面熱度不減,其中荷蘭半導體公司安世半導體(Nexperia)同時遭受美、中兩大強權出口管制的事件,無疑是今日科技界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這不僅是單一公司的困境,更是全球半導體產業地緣政治角力下,一場真實上演的「震撼教育」。為何這件事值得我們深入探究?因為它如同一面稜鏡,折射出AI晶片的需求洪流、電動車市場的策略轉向,以及台灣在全球科技鏈中無可迴避的挑戰與機遇。

這起安世半導體事件的脈絡,要從其複雜的所有權結構談起。這家原為恩智浦(NXP)旗下標準產品事業部、後被中國聞泰科技收購的功率半導體大廠,其產品廣泛應用於汽車、工業、消費性電子等領域。然而,根據《鉅亨號》2025年10月15日的報導,美國商務部將安世半導體列入出口管制清單,指控其為中國軍事現代化提供關鍵技術。諷刺的是,同一時間,安世也證實遭到中國出口管制,理由則是涉及敏感技術。這等「兩面夾擊」的狀況,在瞬息萬變的全球地緣政治棋局中,已然成為常態。事實上,如《DIGITIMES》2025年10月16日所報導,BIS新規衝擊聞泰持股,安世半導體恐被迫降比,也側面印證了美中科技戰的白熱化,已從晶片製造蔓延至整個半導體供應鏈。這背後,還有《紐約時報》先前針對「台積電晶片含中國稀土,無法向美國出售」的報導,凸顯出供應鏈上游原料的戰略敏感性。

這起事件不僅僅是安世半導體的個案,它代表了全球科技產業正在經歷一場深遠的結構性轉變。首先,AI與高效能運算(HPC)對半導體的需求依然高漲。即便地緣政治烏雲密佈,市場對AI晶片的需求熱度卻絲毫未減。今日《DIGITIMES》也指出AI和HPC需求持續看熱,挹注半導體材料通路營收成長,顯示市場對於驅動AI發展的核心元件,仍有著龐大的胃口。台灣在這波浪潮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從《MSN》報導「南科發大財!AI+半導體雙引擎營收衝上2兆元」中可見一斑。台積電憑藉其先進製程技術,無疑是這場AI革命的關鍵推手。

然而,與半導體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球電動車市場近期的「退燒」議論。2025年10月15日,《大紀元》報導通用汽車削減電動車產能並計提16億美元費用,以及《世界日報》指出美國電動車退燒、加拿大、英國、歐盟紛紛跟進,都顯示部分西方市場的電動車銷售不如預期,甚至《地球黃金線》也觀察到2025年台灣電動車市場首見萎縮。這背後的原因複雜,除了充電基礎設施不足、價格高昂,也與各國政府補貼政策的調整有關。但別忘了,電動車的運作,從電池管理到動力系統,都離不開功率半導體。安世半導體的困境,正說明了供應鏈的脆弱性,如何在無形中影響終端產品的發展。當關鍵零件因地緣政治而被限制,電動車產業的成本與生產穩定性都將面臨考驗。同時,中國在稀土等關鍵礦物上的主導地位,以及在新能源車市場的強勢發展,如《DIGITIMES》報導中國新能源車供過於求合資品牌趁勢反攻市佔,都讓這場全球產業競局更顯錯綜複雜。

展望未來,安世半導體的案例再次敲響警鐘:全球供應鏈的韌性與彈性,將是各國及企業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對於台灣而言,儘管半導體產業在全球具有領導地位,但面對美中科技戰的持續延燒與全球化供應鏈的碎片化趨勢,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覺。台灣企業應持續深化技術研發,同時積極尋求供應鏈多元化,與更多國際夥伴建立互信合作關係,例如《中央社》報導的台義合作鞏固半導體供應鏈,便是其中一例。唯有如此,才能在動盪不安的全球局勢中,持續站穩腳跟,維持台灣在科技浪潮中的競爭優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