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開社群,IG動態牆、Threads上的討論,Dcard的購物分享,到處都看得到「聯名」兩字。
從時尚品牌UNIQLO與NEEDLES的破天荒合作,到中華郵政與貓貓蟲咖波的療癒郵票,甚至連華航都和米其林綠星餐廳攜手推出蔬食餐點,2025年10月1日與2日這兩天,各種聯名消息鋪天蓋地。
這股聯名風潮,早已從行銷手法,滲透進我們的日常消費,成為一種無孔不入的生活儀式感,也讓我們從中看見消費者的心理轉變。
過去,聯名多半是兩個領域相近的品牌強強聯手,創造雙贏。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更多跨界、甚至是跳脫常規的組合。
是什麼讓這股風潮如此盛行?
除了品牌希望透過新鮮感吸引眼球、擴大客群之外,社群媒體的興起更是推波助瀾。
想想看,一個尋常的週二,你手機跳出通知:「UNIQLO 這回聯名聯到 NEEDLES,可惡,錢包是守不住了」。
隨後,可能在Threads上看到有人發問:「有人衝到了嗎?好想買那件蝴蝶褲!」這種從陌生到熟悉的刺激,從獨家到限量的飢餓行銷,都讓消費者心甘情願地為「期間限定」買單。
更別提那些充滿話題性的合作,像是 中華郵政聯名貓貓蟲咖波,將原本嚴肅的郵票變得軟萌可愛,瞬間擄獲廣大粉絲。
或是 村上隆 x CASETiFY 全新聯名系列盛大登場!,讓藝術走出美術館,躍上每日使用的手機殼,為生活增添色彩。
這些聯名,不再只是單純的商品結合,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展現,一種「我懂你的幽默、我追得上潮流」的自我認同。
為什麼這些「限定」與「聯名」讓我們如此有感?
除了前面提到的社群推波助瀾,我想更深層的原因在於現代人對「新奇」與「獨特」的渴望。
當日常趨於平淡,這些跨界聯名就像一道道驚喜的火花,點亮我們的消費慾望。
今天的新聞提及 父親節蛋糕濃濃甜蜜儀式感,以及 丟垃圾自成儀式感,這些都說明了我們多麼需要為生活注入意義。
而聯名商品,正好提供了這種「微型儀式感」。
想像一下,你買了一個 Crocs 聯名早午餐,不只是填飽肚子,更是一種參與潮流的證明。
在 IG 上打卡,寫下「終於吃到了!」。
這不僅是分享美食,更是分享自己與社群文化的連結。
Dcard 上,有人分享搶到限量 星展銀行-傳說對決聯名卡 的喜悅,下面一排留言:「求代購」、「真的超難搶!」、「實用又好看!」。
這不正是年輕世代透過聯名商品,建立起獨特的社群語言與身份認同嗎?
這些聯名,滿足了我們對「小確幸」的追求,也反映出我們在資訊爆炸時代,對於快速辨識、快速參與的消費模式感到自在。
我們不再只是商品的被動接收者,而是透過選擇聯名商品,主動地表達自己的品味與價值觀。
從 UNIQLO x NEEDLES 的時裝聯名,到 華航聯名米其林蔬食餐,聯名商品確實為生活增添了許多話題與樂趣。
它們像是散落在日常中的彩蛋,等待我們去發現、去收藏。
這些看似稀鬆平常的消費行為,背後卻是品牌精心策劃的心理攻勢,以及我們對於自我表達、社群認同的深層需求。
下次當你又滑到哪個令人心動的聯名時,或許可以多問自己一句:「我是真的需要,還是只是需要那份『限定』的儀式感呢?」
這股聯名熱潮還會持續多久?
又會以什麼樣的形式進化,繼續豐富我們的生活呢?
值得我們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