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智慧眼鏡:AI穿戴的下一步視野,還是元宇宙的救贖?

Meta智慧眼鏡:AI穿戴的下一步視野,還是元宇宙的救贖?

當我們仍在熱議人工智慧將如何改變世界時,科技巨頭Meta已將這股浪潮具體化,推向你我的臉龐。根據Yahoo奇摩於2024年10月25日的報導,Meta再次發表了內建螢幕的智慧眼鏡,起售價799美元,明確宣示其進軍AI穿戴市場的雄心。這不僅僅是硬體產品的更新,更代表著AI從雲端走向日常,一個隨時在側的智慧助理,正逐步改變我們與數位世界互動的方式。

回顧Meta在穿戴裝置領域的布局,從早期的Oculus(現稱Meta Quest)虛擬實境頭盔,到與Ray-Ban合作推出的智慧眼鏡,其核心戰略始終圍繞著「元宇宙」的願景。然而,高昂的價格與尚未普及的使用情境,讓VR頭盔的市場拓展面臨挑戰。這次推出內建螢幕的智慧眼鏡,無疑是Meta一次更接地氣的嘗試。它不再強調完全沉浸式的虛擬體驗,而是將重點放在「擴增」現實與「無縫」的AI互動。想想看,過去的Ray-Ban Meta智慧眼鏡已能拍照錄影,讓使用者第一人稱記錄生活;現在加上螢幕,意味著即時資訊顯示、導航指示,甚至簡單的訊息通知都能直接呈現在眼前,讓數位資訊不再侷限於手持裝置。

這項發展標誌著一個重要趨勢:AI正從大型語言模型轉化為實用的「AI Agent」,融入我們的日常介面。它不再是一個冰冷的程式,而是可以隨時給予協助的智慧夥伴。這款智慧眼鏡,就像是將《鋼鐵人》電影中賈維斯那樣的AI助理,以更輕巧、更生活化的形式帶入現實。試想未來,當你看到一件不認識的商品,智慧眼鏡能即時辨識並提供商品資訊;當你在異國旅行,它能即時翻譯對話;甚至在工作時,它能提供簡報提示或數據分析。這將大大影響我們的資訊獲取習慣,使我們從低頭滑手機,轉變為平視世界的「環境運算」模式。對台灣科技產業而言,這也意味著龐大的供應鏈機會,從半導體晶片、精密光學元件,到先進製造組裝,台灣在全球AI穿戴裝置的生態系中,將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Meta這款智慧眼鏡的推出,不僅挑戰了我們對於「手機之後的下一個運算平台」的想像,也將引發更多關於隱私權、數據使用以及人機互動倫理的討論。儘管799美元的價格仍非人人負擔得起,但相較於動輒上千美元的AR/VR頭盔,Meta試圖以更親民的價格與實用功能,打開消費者市場。這股AI穿戴風潮是否能真正起飛,還有待時間驗證。然而,可以確定的是,我們正處於一個科技加速變革的時代,AI不再只是實驗室裡的理論,而是正透過各式各樣的硬體載體,悄然改變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新聞來源:
Meta推內建螢幕智能眼鏡 起售價799美元 進軍AI穿戴市場 (Yahoo奇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