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滑開社群媒體,從Threads到IG,總能看見各種「儀式感」的展演。
無論是清晨在咖啡機前手沖一杯精品咖啡,讓香氣喚醒一天的美好;抑或是夜晚洗完澡後,對著鏡子,一層一層塗抹著精華液、乳霜,享受肌膚被呵護的「保養儀式」,彷彿少了這份精心安排,生活就少了點什麼。
這股「儀式感」的風潮,究竟從何而來?
它不只是一種生活態度,更像是現代人對抗日常瑣碎與壓力的一種自我救贖。
過去,我們的生活步調相對簡單,或許一杯大冰美、一頓巷口早餐就能打發,但隨著資訊爆炸,人人都能透過網路看見別人精心策劃的「理想生活」,無形中也開始思考:我的日常,能否也多一點點「不同」?
這並非空穴來風,從新聞數據就能窺見一二。
當聯合新聞網報導CELINE推出高訂香水護手霜,讓手部保養都帶上精品光環時;或是當ETtoday旅遊雲宣告藏壽司與「吉伊卡哇」聯名,吸引排隊人潮只為限定扭蛋時,這背後不正是對「儀式感」的追求嗎?
它讓平凡的消費行為,被賦予了獨特的意義與價值。
我們為什麼對「儀式感」這麼有感?
我想,它反映了在快速變動、充滿不確定性的現代生活中,人們渴望抓住一些能帶來穩定、愉悅與掌控感的事物。
當生活被工作、責任、以及各種社群訊息塞滿時,為自己創造一個小小的「儀式」,就成了忙碌中的綠洲。
它可能是一段專屬於自己的時間,一份對美好事物的投入,或是一種自我肯定的表達。
還記得嗎?
連颱風天「囤貨」這件看似再尋常不過的舉動,U Food就曾報導有內地網友戲稱香港人「打風掃貨」也是一種儀式感,甚至比月經還固定。
這看似幽默的觀察,卻也點出了儀式感的本質:它是一種規律、一種期待,一種透過行動來穩定情緒、創造意義的方式。
當然,有時「儀式感」也會伴隨著一些小小的「焦慮」。
例如,看到別人精緻的早午餐擺盤,再看看自己餐桌上的隨意,心裡難免會浮現「我是不是過得不夠好?」的念頭。
或是當超商咖啡的「買一送一」成為每日必備的「儀式」,萬一錯過,心情就像少了一塊拼圖。
這些微妙的情緒,正是儀式感在現代生活中複雜而迷人的縮影。
或許,「儀式感」的意義不在於是否「足夠精緻」,而是它能否為你的心靈帶來一點撫慰,一點獨特的印記。
它無關乎花費多寡,也無關乎旁人眼光,而是你為自己、為生活,刻意創造的一段有意識的時光。
所以,別讓「儀式感」成為另一種壓力。
問問自己,今天,你想要用什麼樣的小儀式,為你的日常增添光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