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拼裝電動車事故頻傳的新聞再次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立法院多位立委呼籲交通部在兩個月內訂定全國統一的管理指引,以遏止安全隱憂成為公共安全的重大漏洞。這一議題不僅攸關民眾生命安全,也反映出台灣在快速推動綠能交通、科技創新的同時,監管制度卻形成斷層的尷尬現實(聯合新聞網、2025年7月2日)。
拼裝電動車,即由零件或組件自行組裝或改裝而成的電動車,因成本較低、取得便利,近年在臺灣觀光區域及部分縣市快速擴散。然而,這類車輛經常缺少合法認證與安全檢測,導致事故頻發,例如2025年上半年統計顯示,因拼裝電動車引起的交通事故數字攀升,引起社會與政府警惕。觀光地區更因缺乏統一管理,形成「三不管地帶」,使得事故責任模糊,受傷旅客維權更是困難重重(風傳媒、ETtoday、2025年7月2日)。
這個現象折射出台灣在新能源轉型與智慧交通建設過程中的矛盾。政府年前訂出多項能源與交通政策,例如桃園2030年公車全面電動化的願景,以及北市積極推動 VR 科技於社會情緒學習,但面對拼裝電動車這類新興卻「規避」傳統監理框架的交通工具,目前仍處於法規空白區。立委們提出的在兩個月內制定統一管理指引,不只是為了安全,更是要求政府盡快完成技術標準與監管系統建置,以因應市場新形態的出現(聯合新聞網、2025年7月2日)。
這一趨勢反映出台灣產業與政策的兩大挑戰。首先是新能源車輛的普及虽促進低碳經濟,卻也推動了非標準化商品與服務的湧現,暴露管理制度延遲與因應不足。其次,拼裝電動車安全問題突顯出法規、技術檢測及保險體系尚未完善。一旦無法有效納管,將引發民眾信任危機,更可能增加保險理賠糾紛與社會成本。因此,業界呼籲參考國際標準,促進車輛硬體認證、軟體防護以及用戶教育整合,推動一套符合智慧交通時代的綜合監管政策。
另一方面,這也與台灣現今半導體、智能製造等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當半導體產業因美國新法案等利多消息爆發成長(經濟日報、2025年7月2日),台灣投資智能製造及AI技術努力提升企業競爭力時,基層交通安全管理卻有待強化,反映出台灣科技創新與法規制定需同步推進的結構性命題。正如科技執法在特定熱點區域推行,透過VR與大數據協助細化管理,拼裝電動車的管理制度也需要這樣跨領域合作方能突破困局(中華新聞雲、聯合新聞網、2025年7月2日)。
總結來說,拼裝電動車事故的頻發,儼然成為催化台灣綠能交通政策與智慧城市治理升級的急迫推手。政府和產業必須在法規制定、技術監管、產業推廣及用戶安全教育四方面同時發力,才能讓新能源轉型不再留下安全隱憂,也讓台灣智慧交通藍圖得以健康、永續地前行。尤其是立委呼籲的「兩個月內訂定統一指引」不只是時間壓力,更是台灣面對數位轉型與民生安全交織課題的試金石。
參考連結:
拼裝電動車缺規範 交部:2個月內評估訂指引 – 聯合新聞網
影/拼裝電動車事故逐年高 立委盼中央訂定指引與管理辦法 – 聯合新聞網
川普發紅包 半導體大補 台積、環球晶受惠 – 經濟日報
結合VR科技 北市強化親師交流 打造推動社會情緒學習新體驗 – 中華新聞雲/中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