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浪潮下的新課題:當AI出錯,誰該負責?
近年來,人工智慧(AI)科技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醫療領域更是被視為其最能發揮潛力的沃土。從精準判讀醫學影像、協助醫師診斷疾病,到加速新藥研發、優化手術流程,AI彷彿為未來醫療描繪了一幅零失誤、高效率的藍圖。然而,這股看似完美無瑕的科技浪潮背後,也隱藏著一些我們必須正視的挑戰,特別是當AI做出錯誤判斷時,責任歸屬的問題就浮上檯面,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
為何AI在醫療領域如此受矚目?它爆紅的原因,來自於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學習潛力。傳統醫療仰賴醫師的經驗和知識,但面對海量的病歷資料、影像數據,即使是再資深的醫師也可能因疲勞或資訊過載而有判斷誤差。AI則能不眠不休地分析這些數據,找出肉眼難以察覺的模式,提供更客觀、快速的輔助診斷。例如,AI在早期癌症篩查、心血管疾病預警等方面,已展現出超越人類的表現,讓許多人對智慧醫療寄予厚望。社群媒體上,各式關於AI如何「拯救生命」、「改革醫療」的討論更是層出不窮,許多科技大廠也積極投入,推波助瀾。然而,正當我們對AI醫療滿懷期待時,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於2025年10月14日的一篇報導點出一個關鍵問題:當AI工具在醫療上出現失誤時,很難釐清責任歸屬,專家們對此表達了擔憂。這顯示了即使在最前沿的應用中,我們也必須回到最根本的倫理與法律思考。
這項挑戰之所以能觸動廣大民眾的心弦,正是因為它反映了我們對「安全」與「責任」的深層渴望。試想,當我們躺在病床上,將健康與生命託付給醫師時,最需要的就是那份堅實的信任與萬無一失的保障。一旦醫療決策涉及AI,而最終結果不如預期,病人會質疑:是醫師的判斷疏忽,是AI程式碼有缺陷,還是數據輸入出了問題?這模糊的責任界線,無疑加劇了病患與家屬的焦慮。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已習慣將許多任務交給AI或自動化系統,從導航、線上客服到家電控制,它們方便了生活,但我們也深知「科技非萬能」。尤其在醫療這個人命關天的高度專業領域,人們對於究責的渴望,遠超過對一般科技產品的包容。這份焦慮,也隱約透露出我們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對於「將生命交付給機器」的本能不安與複雜情感。
智慧醫療的發展已勢不可擋,AI無疑會持續在醫療體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它能提高效率、精準度,甚至為醫師減輕負擔,讓醫療資源能更妥善分配。但正如所有偉大的科技革新一樣,我們不能只看見它的美好。衛報的這篇報導提醒我們,在追求效率與精準的同時,醫療倫理與法律規範也必須同步進化,才能確保病患權益,並讓AI成為真正值得信賴的夥伴。未來,醫療糾紛的判斷可能不再是單純的「人為疏失」,而是更複雜的「人機共責」。我們應該開始思考,如何建立明確的審查機制、制定完善的法律框架,以及確保AI系統的透明度,讓人們能真正理解其運作邏輯。或許,更重要的是,無論科技如何進步,那份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責任,永遠是醫療最核心的價值。
AI could make it harder to establish blame for medical failings, experts s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