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一則重磅消息震動全球科技圈,中國宣布擴大稀土出口限制,將五種新的金屬與半導體材料列入管制清單。 這不僅讓市場擔憂「衝擊全球半導體業 供應鏈恐停頓」,更點燃了美中科技戰線上的新一輪煙硝。 這項舉措,直接衝擊到台灣乃至全球的半導體產業命脈,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其背後的戰略意圖與長遠影響。
稀土,被譽為「工業維生素」,是製造高科技產品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 從智慧型手機、電動車的鋰電池,到國防工業的飛彈雷達,甚至是最尖端的半導體晶片製造,都離不開這些稀有元素。 中國長期以來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佔據主導地位,幾乎掌控了全球稀土的精煉與加工。 過去幾年,隨著美中科技競爭白熱化,從美國對華為的晶片禁令,到對高階NVIDIA(輝達)AI晶片的出口管制,雙方你來我往,科技武器化趨勢益發明顯。 例如,近日便傳出「新加坡公司 Megaspeed 疑助中獲 Nvidia 晶片,美商務部啟動調查」,顯示美國對於晶片技術流向中國的嚴格把控。 在此背景下,中國祭出稀土這張「王牌」,無疑是對美國及其盟友的一次強力反制,意圖在關鍵材料上掌握話語權,加劇「美中稀土大戰」的戰略重要性。
這場稀土管制戰,對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帶來深遠的影響。 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用《造光者》作者的話來說,「台積電和ASML是半導體業的瑞士」,其技術實力與中立性舉足輕重。 總統蔡英文也曾表示,台灣的半導體生態系是美居龍頭,願助美國成為AI世界中心。 中國此舉無疑是對全球產業鏈的「提醒」,即半導體產業的運作不僅仰賴高精尖的製造技術,更受制於源頭的關鍵材料。 特別是當「中國稀土風暴來襲 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遭鎖喉」時,台灣的晶片廠在材料取得上將面臨挑戰。 這不僅關乎台灣的產業安全,也牽動全球科技巨頭如輝達(NVIDIA)等對AI「算力」的「算力渴求」是否能持續滿足,進而影響「生成式 AI 深入百工百業」的進程。 我們日常使用的手機、電腦,甚至未來將普及的電動車,都可能因為上游材料供應不穩而面臨成本上升或產品延遲的風險。
面對日益複雜的地緣政治與供應鏈挑戰,台灣不僅要加強與國際盟友的合作,更應積極推動產業鏈的韌性與多元化。 這意味著除了鞏固現有領先地位,也需思考如何擺脫對單一國家關鍵材料的過度依賴。 發展稀土回收技術、尋找替代材料、鼓勵國內相關產業投資,以及深化人才培育(例如「陽明交大攜手鼓山高中 半導體營隊扎根科技人才教育」),都是確保台灣在未來科技競爭中持續佔據有利位置的關鍵。 畢竟,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科技戰爭中,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牽制對手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