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鬧鐘響起,抓了手機滑開IG。
螢幕上,友人曬出時髦的手搖飲照片,背景是質感極佳的自備環保杯,搭配窗邊灑落的陽光,畫面美得像是雜誌內頁。
但轉頭看看自己桌上那堆疊如山的塑膠飲料杯,一股淡淡的「環保焦慮」油然而生。
最近,便利商店的循環杯話題再度浮上檯面,一項調查顯示,其推廣成效僅獲得1.9分,更有超過五成民眾從未借用過。
這數字著實點出了現代人生活中,一個既普遍又有趣的尷尬矛盾:我們明明都希望地球好,卻又常被現實的「不方便」絆住腳步。
這個現象的由來,其實一點也不難理解。
台灣是手搖飲王國,根據環境資訊中心在2025年10月2日報導的 「這還好吧!?」RE-THINK便利商店環保行動調查 53%民眾從未借用循環杯 指出,從巷口到超商,每走幾步路就能買到一杯清涼解渴的飲品,早已是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這份便利的背後,是堆積如山的一次性塑膠垃圾,對環境造成沉重負擔。
於是,政府與便利商店業者紛紛響應環保,推動循環杯租借服務,想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不少人在Dcard上抱怨,為了配合循環杯,有時候真的得「繞路」。
「我上次想借循環杯,結果跑了三家超商才找到有庫存的。」。
「借完喝完後,要找地方歸還又是一大挑戰,比找停車位還難!」。
甚至在Threads上,有網友直接說:「便利商店的循環杯設計真的不行,拿出來很尷尬,跟我的穿搭完全不搭。」,一語道破了環保與「儀式感」之間的拉扯。
畢竟,在社群世代,連一杯飲料都要講究美學。
我們為什麼會對這種「環保尷尬症」特別有感呢?
或許是因為,這份無奈反映了我們內心深處,對於「理想生活」與「現實日常」的糾結。
每個人都知道愛護地球很重要,我們也在社群媒體上按讚、分享各種環保資訊,但當環保行動真的要融入快節奏的生活時,那一點點的不便,卻足以成為放棄的理由。
想想看,忙碌了一天,下班路上只想衝回家,誰還有心思繞路去還循環杯呢?
就像奇摩新聞在2025年10月2日的 「這還好吧!?」RE-THINK便利商店環保行動調查 53%民眾從未借用循環杯報導中也提到,儘管民眾普遍認同循環杯的環保理念,但實際借用率卻相當低。
這不是我們不愛地球,而是「愛地球」的門檻,有時候設計得太高。
這種現象,其實也蔓延到了其他生活層面。
我們渴望健康,卻常常抵擋不住美食的誘惑。
我們追求極簡,卻總是忍不住在週年慶時多買幾件新品。
這種「口號與行動」的落差,並非我們的獨創,而是現代社會的通病。
有趣的是,在TikTok上,甚至有挑戰者拍攝「循環杯一日遊」影片,記錄自己如何克服重重難關,只為實踐一次循環杯使用,結果發現過程真的不太輕鬆,引來大量網友「我懂你」的共鳴。
與其說我們雙標,不如說我們只是在有限的時間與精力中,努力尋找一個平衡點。
環保永續,絕非一蹴可幾的目標,也從來不是為了完美而存在。
便利商店循環杯的推廣,讓我們看見了理想與現實之間,那道細微卻真實的拉扯。
或許,我們不需要強求每一次消費都達到零廢棄,而是從每次多走一步、多思考一秒開始,找到更貼近日常的「微環保」行動。
畢竟,環保不是為了讓自己感到愧疚,而是為了讓未來的日子,能少一點塑膠、多一點美好。
下一次,當你準備點一杯手搖飲時,你會選擇自備環保杯、試試循環杯,還是會找到其他更適合你的永續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