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我們心目中永遠的「千頌伊」、魅力滿點的全智賢,最近居然也深陷輿論的暴風圈,而且還是因為「辱華」爭議!她主演的新劇《暴風圈》才剛開播沒多久,就因為某些情節引發對岸網友不滿,甚至連帶影響到手上的代言,這風波燒得又快又猛,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娛樂圈老是為了這些敏感議題搞得雞飛狗跳?真的值得我們來好好聊聊!
根據多方媒體報導,全智賢這部新作《暴風圈》似乎在中國社群媒體上引發了不小的議論。雖然詳細的爭議情節沒有明確指出,但類似事件過去大多圍繞在歷史人物設定、國家象徵、地圖呈現,或是角色言行觸及敏感政治或文化神經。許多網友在微博、小紅書上開砲,表示劇情內容「侮辱了中華文化」或「矮化了中國形象」,留言區可說是罵聲一片。例如,《旺得富理財網》於2025年09月22日報導,全智賢新劇涉嫌辱華,導致代言品牌急忙切割,顯示事件的嚴重性不容小覷。甚至有VOCO News同日引述,中國精品代言因此迅速撤回。這波延燒速度之快,幾乎是所有跨國娛樂產業的夢魘,尤其是那些與中國市場深度綁定的藝人和品牌。
說到底,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韓劇或國際作品因為類似原因「被炎上」了。從早期的某些服裝設計、歷史考證,到近年來角色設定的微妙之處,都可能成為觸發中國網友「玻璃心」的導火線。為什麼這些爭議總是如此容易引起共鳴?我想這背後反映的,除了強烈的民族情感,還有社群網路時代特有的放大鏡效應。以前可能只是一小部分人的不滿,現在透過Threads、微博等平台,一個留言、一個截圖都能迅速發酵,變成鋪天蓋地的輿論壓力,迫使品牌和製作方不得不低頭。自由娛樂也在2025年09月22日指出,這次全智賢和潤娥的「雙劇翻車」現象,足以證明這已經是一種普遍的趨勢。觀眾對於創作自由的期待,在遇到這種文化敏感議題時,往往會面臨極大的挑戰。究竟該堅持藝術表達的獨立性,還是為了市場和諧而自我審查?這道難題不只考驗編劇和導演,更考驗著整個娛樂產業的智慧。
這波「辱華」風波,讓全智賢這樣的一線女星也難以倖免,再次提醒我們,在全球化的娛樂市場裡,文化敏感度絕對是創作者和藝人必須修煉的一門功課。如何在追求戲劇張力與尊重多元文化之間找到平衡點,避免踩到不必要的雷區,同時又不犧牲作品的藝術價值,這將是所有娛樂產業從業人員的巨大挑戰。畢竟,在這個世界地球村,一句不經意的話語,一個無心的畫面,都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社群效應,甚至影響藝人多年的努力。未來,或許我們能看到更多融合多方文化視角的影視作品,而不是一再重蹈覆轍?期待有一天,娛樂能真正無國界,讓作品回歸純粹的欣賞。
引用來源:
- 全智賢新劇涉辱華代言品牌急切割- 國際 旺得富理財網
- 韓劇熱播中國炸鍋!全智賢潤娥「雙劇翻車」遭狠批 自由娛樂
- 韓劇《暴風圈》辱華爭議延燒 全智賢中國精品代言遭撤 VOCO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