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辱華」疑雲:全智賢、潤娥風暴,娛樂圈跨國界線在哪裡?

最近娛樂圈真的是風起雲湧,除了國際政治角力下的TikTok命運撲朔迷離,像極了一齣年度大戲,連我們最愛的韓劇圈也沒閒著。先是天后全智賢、國民女神潤娥的新劇接連被點名涉嫌「辱華」,這下可好,不只讓粉絲們看得心驚膽跳,也再次把「玻璃心」這個網路熱詞推上浪尖。這不只是兩位女神的戲劇翻車,更是全球化娛樂產業中,文化地雷無處不在的縮影。

這波「辱華」風暴,主要鎖定全智賢主演的《暴風圈》和潤娥的《你也是人類嗎?》。根據自由娛樂在2025年9月22日的報導,「韓劇熱播中國炸鍋!全智賢潤娥『雙劇翻車』遭狠批」,兩劇都被中國網友指控內容「不尊重中國文化」或「暗諷歷史」。例如《暴風圈》中某些道具、服裝設計被認為與中國傳統服飾雷同卻未標明出處,或是劇中角色形象被解讀為負面影射。而潤娥的劇則因一些歷史背景設定,讓部分中國觀眾感到不適。這些指控迅速在中國各大社群平台炸開,從微博到抖音,網友們群情激憤,要求劇組道歉、下架,甚至呼籲抵制兩位演員的代言產品。旺得富理財網也報導了全智賢因此「代言品牌急切割」「全智賢新劇涉辱華代言品牌急切割」(2025年9月22日),VOCO News也提到《暴風圈》的爭議延燒,「韓劇《暴風圈》辱華爭議延燒 全智賢中國精品代言遭撤」(2025年9月22日)。這種網路聲量一高,品牌方為了自保,趕緊劃清界線,藝人辛苦建立的形象和商業價值,可能就在一夜之間面臨巨大挑戰。就像之前Meta想用女學生IG照片宣傳Threads卻「捱轟」「Meta擅用女學生IG相宣傳Threads捱轟」(信報網站,2025年9月22日),這些社群平台的力量,真的是又快又猛,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公關危機。

為什麼這種「文化地雷」事件頻頻發生,而且總能引發軒然大波呢?這其實反映了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內容創作者們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一方面,韓流在全球大放異彩,從電視劇、音樂到時尚,影響力無遠弗屆,吸引了海量的海外粉絲,也帶來了豐厚的商業利益。但另一方面,這種「走出去」也意味著要接受不同文化背景、價值觀的觀眾檢視,甚至可能是一小部分極端民族主義者的放大檢視。當內容觸碰到某些敏感神經時,就很容易被貼上「不尊重」、「影射」的標籤。社群媒體的即時性與病毒式傳播特性,讓任何一個小火苗都能迅速燎原。網友們在Threads上發文,在IG限動上轉發,YouTube熱門留言區底下你一言我一語,都可能成為事件加速升溫的燃料。這種群體情緒的爆發,往往伴隨著情緒化、非理性的批判,讓事件本身失焦,也讓當事者難以招架。連「YouTube『長壽秘訣』影片竟是AI捏造!日媒踢爆6成是假」(聯合新聞網,2025年9月21日)這種資訊真偽的議題都能引發討論,更何況是牽涉到國族情感的「辱華」爭議,引起的波瀾自然更為巨大。這也讓我們看到,影視作品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承載文化符號的載體,如何在追求創意自由與尊重多元文化之間取得平衡,是每個跨國內容創作者的必修課。這跟像Youtuber酷(Ku)砸500萬拍《中文怪物》(NOWnews今日新聞,2025年9月21日),雖然成本高昂,但他的創意和作品主導權更大,面對的市場反應也相對單純。國際大型製作就複雜許多了。

綜觀這次全智賢、潤娥的新劇風波,它不單是明星和作品的個人困境,更是娛樂產業在全球化進程中必然會遭遇的文化衝擊。在網路無國界、訊息光速傳播的時代,一部作品可能因為一個細節、一句台詞,就被無限放大,捲入意想不到的風暴。這提醒了所有創作者,在享受全球市場紅利的同時,也必須對不同文化的敏感點有更深刻的認識。身為觀眾的我們,在面對這些跨文化爭議時,是該隨波逐流跟著情緒起舞,還是能保持理性,試圖理解事件背後的複雜脈絡呢?娛樂圈的「全球化」究竟是助力還是阻力,恐怕還是一道未解之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