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珍珠,是被 AI 記住口味的那一杯嗎?

最近新聞說,AI 不只會寫詩,也開始握著手搖杯的溫度計了。
這件事值得寫,因為它把看似遙遠的科技,悄悄放進我們每天喝的那一杯裡面。

新聞報導指出,從手搖飲品牌的調茶流程到路易莎的烘豆作業,甚至漁業的海下監測,都有人把 AI 拉進來當「特工隊」,幫忙監測、優化與預測。
這不是未來場景,而是今天發生的事,大家在 IG 限時動態看到店員旁邊的平板畫面,上面一串曲線和溫度標註,下面有人在 Threads 留言:「下次直接讓系統幫我點好了。」
Dcard 上也有網友笑說,自己最怕的是哪天點珍珠奶茶,店員說:「抱歉,這杯預測你會想加糖已經被模型調好,不能更改。」

這個現象怎麼來的?
說穿了,是效率與體驗的雙重誘惑。
品牌端希望每天上萬杯的品質穩定。
員工不想在高峰期和三十種比例搏鬥。
AI 能夠記錄溫度曲線、糖漿黏度、沖泡時間,然後回傳一個「最穩定配方」,讓每一杯靠數據複製出來。
再加上成本壓力和顧客喜好越來越明確(誰不想要每次喝到相同的口感),於是從後台供應鏈到前台沖泡,開始有了數位的手。

我們為什麼會這麼有感?
因為飲食是最私密、最有儀式感的日常之一。
點一杯飲料,其實是和自己的一段小習慣在交易。
有時候我們要的不是最完美的配方,而是那個人幫你搖的溫度、聊的兩句話、或是店員記得你不加珍珠的細節。
當技術拿走一部分「人味」,我們會發現自己對那份熟悉感竟然有點依賴。
但另一方面,AI 帶來的是穩定與普及:偏遠地區也可能喝到同樣好的烘豆風味;繁忙時段也能縮短排隊時間。
所以感受是矛盾的——既期待,也有點莫名失落。

在社群上,大家的聲音也很有趣。
有人在 TikTok 裡拍自己被 AI 推薦新品秒下單,留言:「懶人福利。」
也有人在 IG 下筆刀式吐槽:「我只是想回味小時候路邊的手搖杯,不要算法口味。」
那聲音,正是我們在重新討論:便利與溫度,哪個才是生活該保留的?

總結來說,AI 正慢慢成為我們食物鏈上的無形員工。
它讓味道更複製化,也讓服務更被標準化。
我們可以享受穩定,也可以有意識地留下一些人情味給生活。
下一次你打開外送 App,下單那杯老地方的珍珠奶茶,誰來決定溫度和甜度——你、店員,還是背後悄悄學習你口味的模型?
想想看,你願意讓演算法替你記住喜好,還是想把那份記憶留給會心一笑的人。

參考來源與延伸閱讀。手搖飲UG樂己製茶、路易莎烘豆,連漁業養殖的海下監測也「AI」起來!一窺台灣最神AI特工隊。LINE TODAY。【七夕情人節飲品優惠】星巴克買一送一、麻古茶坊免費加料!7-11、全家、全聯、COCO、五桐號、得正等 14 家咖啡手搖飲懶人包。上報Up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