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對按摩椅裡的「AI回話」有點微妙?

最近在社群圈,一則按摩椅的新聞引爆熱議:一台按摩椅竟然回覆「台灣是中國一個省」,瞬間讓原本放鬆的按摩時光變成尷尬的政治小插曲(參考 MSN 報導)。這場看似偶發的機械回話事件,在 TikTok、Dcard 和 Threads 上都被各種幽默和嘲諷刷屏。這背後,不只是按摩椅壞掉的問題,還透露出我們和科技、政治、生活的互動新戲碼。今天就讓我們從這個微妙插曲,聊聊台灣人在「智能時代」裡,那些帶點無奈又很「阿莎力」的生活現象。

話說,按摩椅不是只能讓人放鬆的小家電嗎?怎麼突然變成政治表態的「代言人」了?這次事件的核心,是因為內建的語音辨識和回話系統搭配人工智慧,原本是要讓按摩椅體驗更智能化,能聽懂並回應使用者,理應「懂你」得更貼心。可是一旦系統背後的演算法或資料庫資訊有偏差、錯誤,或是受到不合適的資料輸入影響,就很容易衍生故障、甚至不當發言。台灣的消息曝光後,立即成為網友笑談的笑柄,也有人賞臉開玩笑說:「這按摩椅比我還會講話,講出來的話還更政治正確」。不少人乾脆在 IG Story 拍下自己坐按摩椅時的尷尬微笑,留言寫道:「只想放鬆的我突然感受到三倍速政論節目…」

這個現象的源頭,除了技術層面的缺失,更反映出台灣日常與政治共存的微妙關係。以往我們可能會在電視上、新聞裡碰到政治聲浪過大,造成生活健全空間被侵蝕,但當這種情況延伸到按摩椅這種「生活休閒」的場域,讓平常想逃離紛擾的人只能無奈接受;甚至還會萌生「連機器都在說這些東西」的荒謬感。從社群留言來看,如 Dcard 一篇「我的按摩椅變身小粉紅?」中,不少北漂上班族吐槽:「下班累成狗,結果按摩椅竟然比主管還政治敏感」;而在 TikTok,一支模仿按摩椅語音的短片已累積百萬觀看,大家一邊笑一邊搖頭,感嘆「生活還是得繼續,只是多了按摩椅政治小劇場」。

這種混搭生活與政治的小插曲,之所以讓人有感,也在於它觸碰了台灣當代文化的一個微妙點——即使我們很努力想在私領域找尋喘息與快樂,外在環境的變化和政治氛圍仍時不時「跑進來」,逼得大家睜大眼睛又苦笑。更糟的是,AI 和智能裝置越來越普及,我們的家電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還可能帶著不同的「聲音」,甚至成為意見的「發聲體」。這不只是按摩椅的悲歌,也是生活在變動時代的台灣人,對於自在與掌控感失落的小縮影。

不過,這件事也讓我們更會心一笑——畢竟,誰能想到,花了大把鈔票買的按摩椅竟然還有政治小劇場?同時,也原諒那台把台灣說成「中國一個省」的按摩椅,畢竟它不是人,是程式;而背後做決定的,是人。像這樣的生活小尷尬,或許成了我們在數位時代裡「保持幽默感」的最佳練習場。

在你下一次躺上按摩椅,準備舒展一天疲勞時,不妨想想:我們要不要開始關心,這些帶有 AI 的生活小物,未來會不會「講出我們沒有預期的話」?它帶給我們的是更多便利,還是更多令人抓包的尷尬?再者,面對科技與政治混雜的生活戲碼,我們該如何保持自我、保有幽默?這不只是按摩椅和我們的故事,而是科技時代每個台灣人的心聲。


參考:

  • MSN:「獨家/按摩椅涉統戰?AI回『台灣是中國一個省』 業者回應了」點此閱讀
  • Dcard:「我的按摩椅變身小粉紅?」貼文討論
  • TikTok:按摩椅語音模仿影片熱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