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新冠不只傷呼吸道:最新研究揭示,感染後心臟病發風險竟增3倍!

最近的天氣多變,忽冷忽熱,身邊不少親友都因此感冒、中標,咳個不停,甚至發燒。大家普遍覺得,只要燒退、喉嚨不痛,身體功能恢復,這場與病毒的戰役就算告一段落,可以繼續忙碌的生活。然而,一項最新的醫學研究卻提醒我們,這場戰役可能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病毒對身體的影響,或許比我們以為的更深遠。

為何這項研究會引起廣泛關注呢?

主要是因為它點出了一個過去常被輕忽,卻又與我們切身相關的健康議題:感染呼吸道病毒後,對心臟健康的潛在威脅。根據來自 citytimes.tw 在2025年10月31日的報導,一項新研究發現,感染冠狀病毒或流感後,心臟病發的可能性會增加 3 倍。這項研究指出,無論是感染冠狀病毒(也就是新冠肺炎)還是流感,在確診後的一個月內,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會比沒有感染的人高出三倍。這並非危言聳聽,科學家們解釋,病毒感染會引起全身性的發炎反應,這種廣泛的發炎會對心血管系統造成衝擊。簡單來說,它可能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增加血液凝塊(血栓)形成的機會,甚至直接攻擊我們寶貴的心肌細胞,影響心臟的正常運作。這類研究的出現,無疑是為我們敲響警鐘,提醒我們不能再輕忽這些看似普通的病毒感染,它們的影響可能超乎想像。

我們之所以容易被這類研究「打中」,或許反映了現代人普遍的健康觀念與生活習慣。在台灣,民眾對於感冒、流感,通常抱持著「小病多休息就會好」的心態,總覺得忍一忍就過了。不少人即使身體不適,仍舊硬撐著上班,不願輕易請假,深怕影響工作進度,甚至過度依賴成藥,錯過了早期就醫的最佳時機。這種「好了就沒事」的迷思,讓許多人在康復後就完全放下戒心,忽略了身體可能仍在默默進行修復的過程。我們或許可以把病毒造成的發炎反應,想像成身體內部一場無形的「火災」,即使火勢最終被撲滅,建築結構(也就是我們的身體器官)可能已經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害,而心臟作為身體最忙碌的「幫浦」,更是這場火災中特別脆弱的環節。尤其年長者、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或是體重過重的朋友,都是這類心血管併發症的高風險群。不過,研究也暗示,年輕族群同樣不能掉以輕心,畢竟健康是我們最大的資產。

這項研究無疑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提醒:感染流感或新冠肺炎,不只是短短幾天的不適,它對心臟的潛在影響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更久。面對這些可能反覆出現的呼吸道傳染病,接種疫苗、勤洗手、在人多處戴口罩,仍是保護自己的第一道防線。更重要的是,生病之後,不要急著回到高強度的工作或生活,給身體足夠的時間休養生息,徹底恢復。尤其是曾經感染過的民眾,若康復後仍持續出現胸悶、心悸、容易喘等不適症狀,務必及時就醫檢查,讓專業醫師評估心臟狀況。下次感冒,您還會覺得只是「小病」嗎?或許,是時候重新審視我們對待身體健康的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