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開始重塑知識:馬斯克「Grokipedia」挑戰維基,我們該如何看待資訊的未來?

當AI開始重塑知識:馬斯克「Grokipedia」挑戰維基,我們該如何看待資訊的未來?

2025年9月30日,一個震撼科技界的消息傳出。

全球矚目的科技狂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xAI公司,正式宣佈將開發一款名為「Grokipedia」的AI百科全書平台。

他不僅宣稱Grokipedia將「遠遠優於維基百科」,更直言這是實現xAI「理解宇宙」目標的必要一步。

這不單純是一個新產品的問世,它預示著AI時代資訊呈現與信任機制的一場深刻變革,將挑戰我們過去對「知識」的認知與獲取方式。

這項宣佈的背後,是馬斯克對現有資訊權威的深刻質疑。

他的貼文中,引用了白宮科學與技術顧問主席大衛·薩克斯(David Sacks)的觀點,直指維基百科(Wikipedia)的「偏頗無藥可救」,甚至稱其由「左翼活動人士組成的軍隊」維護,對合理資訊更正進行阻撓。

長久以來,維基百科作為全球最廣泛使用的線上百科全書,不僅是許多人獲取知識的首選,更是Google搜尋結果的常客,甚至成為許多AI模型訓練的重要數據來源。

因此,馬斯克此舉不僅是推出一個競品,更像是一場對資訊本質、中立性及權威性的直接挑戰。

回溯幾週前,馬斯克便已暗示其聊天機器人Grok能透過自動刪除錯誤資訊、合成數據來「重寫維基百科」。

Grokipedia的出現,便是將這種願景具體化的結果,其核心概念是利用AI的力量,提供一個由機器智慧審核、修正,並可能更為「客觀」的知識庫。

「Grokipedia」的出現,正預示著AI技術在知識傳播與內容生成領域的兩大關鍵趨勢。

首先,是AI將從單純的資訊搜尋者,進化為積極的知識「創造者」與「策展者」。

傳統的維基百科仰賴群眾協作與人工編輯來確保內容正確性,但Grokipedia則企圖透過AI演算法,自動識別、修正偏見與錯誤,甚至主動合成知識。

這與我們看到 OpenAI發布影片生成模型「Sora 2」 那樣,AI已能從文字描述創造出逼真影片般,都在說明AI正從被動工具轉為主動內容生成者。

未來,我們面對的可能不只是一個AI輔助的百科,而是由AI「定義」的百科。

其次,這將引爆一場關於「資訊權威」的爭奪戰。

當AI掌握了重新詮釋、甚至「重寫」知識的能力時,誰來監督AI的偏見?

AI的「客觀」標準又是誰來界定?

如同現今社會中,我們習慣從各種新聞來源獲取資訊,就像我們關注 大谷翔平(Ohtani Shohei)在職棒場上的精彩表現一樣,對其資訊來源與解讀保持敏感。

如果未來有多個由不同AI驅動的「百科」存在,並各自聲稱代表「真相」,那麼對於一般大眾來說,如何辨別、信任資訊將成為前所未有的挑戰。

這不僅影響個人決策,也可能加劇社會共識的形成難度。

馬斯克推出的Grokipedia,無疑是AI時代對知識定義權的一記重擊。

這場變革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進步,更是一場關於資訊倫理、社會信任與人類認知模式的深刻叩問。

在AI越來越深入我們生活各個面向的當下,包括半導體、AI Agent、資安等台灣所專注的領域,其發展與AI對資訊的影響密不可分。

作為使用者,我們必須意識到,未來我們所獲取的「知識」可能已不再是純粹的人類共識,而是經過複雜演算法與特定價值觀篩選、重塑後的產物。

這提醒著我們,在享受AI便利性的同時,更應培養批判性思考與多方驗證資訊的能力,才能在AI重塑的知識洪流中,保有獨立判斷的清明。

這不僅是為了「看懂新聞背後的趨勢與影響」,更是為了在未來的資訊世界中,確保我們能自主選擇,而非被動接受AI所定義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