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慶聚會的甜蜜日常,怎麼在突發報導裡找回生活的味道?

前幾天,大家的社群版面被一場遠在溫哥華的「汽車衝撞節慶活動人群」新聞淹沒了。這類令人震驚的事件,迅速在 TikTok、Threads 和 Dcard 引起熱烈討論,大家同時心疼與感慨。然而,跳脫新聞帶來的負面氛圍,生活中我們其實好像非常依賴節慶活動這種「聚會儀式」,才能掛念著彼此、調劑平凡。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種看似理所當然的生活片段,和它背後微妙的社會心靈連結。

說到節慶,台灣人對於各種節日的熱情向來有目共睹。從過年吃團圓飯、端午粽子、到中秋烤肉,甚至是小小的元宵花燈會,我們的日曆似乎寫滿了聚會和飲食的約定。這種習慣其實承載的不只是喜慶,更是一種社會粘合劑。從古到今,節慶總被塑造成「大家一起過」、「順便療癒心情」的時刻。即使是現代生活忙碌又緊湊,大家仍舊慣性地用節慶的頻率做心理整備、社交補充。社群媒體裡,像是IG限時動態、Dcard熱帖常常流傳著「今年中秋去哪烤肉?」、「端午節吃粽子減肥者自救會」這些千百遍也說不膩的貼文,透露出大家對「節慶⋯⋯感覺得湊在一起」的真實需求。

同時,節慶的「場域感」並非只是物理的地方,而是一場多重感官的集體記憶。溫哥華那起事件,雖然令人心碎,但也反映出:我們多麼渴望聚會時的熱鬧、歡笑與親密。就在某個角落,有人還在討論節慶的美食和音樂,有人在分享去年手搖飲排隊的趣事,甚至在Threads上有人開玩笑說:「沒聚會的節日,生日感覺就差一點。」這種矛盾的心情,正是時代下台灣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你我都曾感受到節慶是日常忙碌中的喘息點,是疫情解封後逐漸復甦的社交符號。

另一層面,節慶裡的「便利商店熱潮」也值得一提。走進7-11或全家,節慶包裝的零食與飲料一次性投放,成了許多沒時間、沒家可歸的年輕人小小慶祝儀式的替代方案。彷彿全台灣的便利商店,都開了一間小型的「節慶派對便利屋」。Dcard上的「租屋族端午粽子分享」帖文熱度不減,大家用這種簡化版的節慶,保有幸福感,也體現出台灣特有的街坊社區微溫。

最後,或許節慶不只是傳統遺產,也不全是市場行銷話題,而是我們每個台灣人忙裡偷閒,敲擊日曆重要日子,給自己的人生留下一點連結的方式。不管身在溫哥華還是台北,這種情感,我們都一樣需要。閱讀社群平台一則則熱議留言,感受大家一邊擔心社會安全,一邊不願放棄相互取暖的生活態度,你我都有共鳴。

我們在面對意外與未知時,是不是也能試著在日常裡多給自己和他人一點節慶的空間?不只是大節日的烤肉和祭典,甚至是在日復一日的平凡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小確幸和社交儀式。畢竟,有些生活的小脈動,才是讓日子更活亮的關鍵。你呢?下次慶祝節目,不妨換個角度,試著把生活裡的那份温柔給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