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詐到「最會用AI」:數發部的新政在臺灣能不能真正守住民眾的資安與隱私?

從打詐到「最會用AI」:數發部的新政在臺灣能不能真正守住民眾的資安與隱私?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數位發展部提出未來施政重點,將打擊詐騙列為優先,並提出要把台灣打造成「最會用 AI 的國家」。

這件事值得討論,因為它不只是技術或執法議題,而是牽動到個人資安、政府數位服務信任,以及產業如何在全球 AI 浪潮中找到利基的整體戰略。

為什麼現在約束力更強的打詐措施會被放在首位?

近年來詐騙手法愈發多元,從電話簡訊到社群平台與深偽影片,受害面向擴大到金融、醫療與公務領域。

數發部試圖把 AI 當成工具,同時做防詐、做辨識、做監測,以提高查緝效率與事前預防能量。

但要注意的是,技術能做的和法律能准許的往往不同,尤其牽涉到資料調用、跨機關分享與民眾監控的灰色地帶。

這背後透露的趨勢與影響有哪些?

第一,從治理角度看,政府把「會用 AI」放在核心,代表未來公共服務將更倚賴模型與自動化決策,做事效率會提高,但同時也會把錯誤或偏見放大到更大範圍。

第二,市場面上,若真要成為「最會用 AI 的國家」,不只是技術輸出,還要有資料治理、人才培訓與中小企業的落地方案,否則會是少數大廠與公部門的閉環。

第三,對個人生活的影響是雙面刃:一方面反詐成效若提高,民眾直接受益;另一方面更大量的資料匯集與演算法決策,若沒有透明與救濟機制,錯判可能帶來無法彌補的權益損失。

此外,這個政策語境也映射出台灣在全球 AI 供應鏈的定位問題。

政府強調「會用」多於「只做模型」,這其實是務實路線,因為台灣在半導體與製造鏈具強項,如何把硬體優勢轉為 AI 應用上的競爭力,是下一步要看的重點。

對你我的實務提醒是什麼?

首先,民眾應提高對假訊息與詐騙的警覺,學會保護個資與分辨來路。

其次,政府在推動 AI 工具部署時,必須同時推出資料使用透明度、錯誤申訴通道與第三方監督機制,才能把效率升級變成長期的社會信任。

最後,產業界要把「會用 AI」的口號,化為可量化的落地方案,包括員工再訓練與中小企業補助,否則「會用」只會停留在口號。

總結來說

數發部把打詐與 AI 應用放在施政核心,是順應時勢的務實選擇。

但成敗關鍵不在技術本身,而在制度設計、社會對話與能否把技術的副作用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

未來的比賽不是誰搶先做出更厲害的模型,而是誰能把技術轉成可被社會長期接受的公共服務。

資料來源:數發部未來施政著重打詐 盼打造台灣成最會用AI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