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商新亮點:新住民友善便利店,日常裡的溫度感

最近在IG和Dcard上,不少網友熱烈討論全家便利商店與賽珍珠基金會合作,開設了全台首間「新住民就業友善便利商店」的消息(奇摩新聞)。除了是便民服務的延伸,這樣的友善職場設計,瞬間拉近了我們與那些在台灣努力奮鬥的外籍新朋友之間的距離。今天就讓我們輕鬆聊聊,為什麼這樣一間超商,能成為近期社群話題的亮點。

話題一出,立刻引爆眾多網友留言討論:「以往只是來買飲料,現在還看見不同文化的溫度」「感覺便利商店不只是賣商品,還在賣一份情感」;TikTok上則有不少生活博主拍攝探店影片,分享裡頭獨特的多元共融裝潢與微小細節,像是多語言標示、異國小零食專區,讓日常採買多了些文化驚喜和新朋友的故事感。

這股現象來自於台灣社會結構快速變動。過去十年新住民人口不斷增加,他們組成了城市裡不可忽視且鮮活的社群。許多新住民懷抱著打拼夢想,卻常因語言、文化隔閡在職場遭遇挑戰。於是,像賽珍珠基金會這樣的非營利組織與便利商店品牌攜手推動「職場友善」機制,整合DEI(多元、平等、包容)理念,不僅為新住民創造就業機會,更打造一個讓他們感受到被接納、被尊重的「第三生活空間」(今周刊報導)。

從源頭上理解,新住民友善便利店不只是解決就業問題,它折射出台灣民間對於文化多元的接納與期待。大家在社群上分享互動感受到,這讓人感覺城市不是冰冷的水泥叢林,而是有人情味的生活舞台。鄰家超商不再只是冰冷的交易點,而是文化交流的據點、理解彼此故事的空間。這樣的小改變,背後其實涉及深刻的社會融合議題。

為什麼我們會特別有感?因為生活的細節影響最真實的情感。你我每天路過的便利商店,突然出現這樣一份溫度,提醒我們,每個陌生的面孔背後都有故事,也讓人願意多給一點包容與好奇。在快節奏的生活裡,這份「儀式感」或是「場域意義」,悄悄溫暖了生活片刻,也增添了更多共融感。

或許,下次當你走進便利商店挑選手搖飲的時候,不妨多留意一下,那些努力學中文的店員、陳列著異國小點心的貨架,這些小細節其實都是日常裡最真實的社會風景。新住民便利店提醒我們,文化共融不必太嚴肅,從日常這一刻開始,一點一滴就能改變看世界的視角。

最後,不妨思考一下:在你生活的周遭,有沒有哪一個小角落,也藏著你未曾注意的故事?當多元文化走入每個生活日常,我們又怎麼讓自己成為那些故事的聆聽者,而非旁觀者呢?


參考資料:
奇摩新聞:賽珍珠基金會攜手超商 開設新住民友善就業便利商店
今周刊:全家便利商店如何從細節實踐DEI?創造移工在異國的第三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