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科技與金融詐欺事件頻傳的今日,7月7日真理大學財經學院舉辦的「新時代財經科技法制」研討會揭示了一個鮮為人知卻至關重要的議題——「人頭門號」的管理與法制缺口。這不僅觸及台灣資安與詐欺防制的痛點,也反映出台日兩地在科技治理與法律執行上的深刻差異,值得我們細細檢視。
「人頭門號」意指以他人名義或假名登記的電信門號,常被詐騙集團用於操縱詐欺電話,隱匿身份,逃避法律制裁。台灣目前對於此類門號的管制手段僅止於「停話」,這意味著詐騙犯得以暫時被迫停止使用,但無後續的法律處罰或追蹤機制,實質上形同「無人監督」。反觀日本,公權力對於人頭門號的監控極為嚴謹,有完善的法律、行政及司法程序配合,既能追蹤源頭也確保罰則落實,形成有力威懾。
此一差異由研討會中中華警政研究學會理事長鄭善印教授及研究生曾沛騰帶來的研究報告揭露,台灣多重法規間存在相互矛盾,執法程序繁複且罰則薄弱,導致詐欺案件持續氾濫而難以根絕。這在當前AI技術日益發展,生成式AI甚至能輔助詐騙手法更趨精緻的時代背景下,更顯得尤為棘手。此議題不僅呼應了產業界與政府部門近年來對於「數位治理」及「科技法制」的高度關注,也揭示出台灣在科技法治基礎建設方面的急迫缺口。
這樣的管制落差,正是整個科技發展與法律落後步調不一的縮影。隨著5G、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技術快速滲透生活,詐欺手法也與時俱進,坊間經常見到仿冒門號詐騙、社交工程詐欺、AI生成語音詐術等層出不窮。在此情況下,僅依賴過去的訴訟與停話措施難有長久效力,不少受害者無法有效求償或申訴,社會信任感進一步受損。此外,頻繁的詐騙案件亦對企業形象與金融生態造成嚴重衝擊,抑制數位經濟的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台灣若能借鏡日本在法制統合、執法嚴謹及跨部門協作的成功模式,積極推動「人頭門號」法律明確化和規範強化,並結合資安技術與AI監控工具,將無疑有效提升防詐能力,保障民眾權益。同時,也與近來全球對AI風險、數位身份認證與隱私保障議題的關注相呼應。未來的法制改革,需要在技術與法律間取得平衡,預見及回應AI等新興科技帶來的社會挑戰,才能真正守護數位時代的公平與安全。
總結來看,此次真理大學的學術研討會不僅聚焦財經與科技交織的法制問題,更對台灣如何在智慧製造與數位轉型大潮中構築堅實的法治基礎提出了警醒。當「人頭門號」管制成為打擊詐欺的一道防線,台灣必須從制度漏洞走向完善執行,才能夠在快速演進的數位世界中,為企業、政府與民眾建立更有力的信任屏障。
對於關注數位詐欺與科技治理的讀者來說,這不僅是一次法律專題,更是關乎每個人日常使用通訊與金融服務時的安全感提醒。未來無論是消費者、企業主,還是政策制定者,都將面臨如何在創新與治理之間找到最佳解方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