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每次運動後習慣在器械旁或跑道邊用力拉大腿、拉小腿,覺得那樣才有運動感覺?
你或許在社群看到教練、網紅或健身社團分享「拉很久才對」,於是跟著做。
最近一篇新聞提醒大家,運動後「狂拉筋」不但不一定有用,還可能增加骨關節風險,讓原本想保養身體的行為,反而變成隱形危機。
為什麼這個話題會突然紅起來?
因為不少民眾把拉筋視為「運動後必做儀式」,而媒體與專家開始指出其中的盲點。
像是近日有新聞報導指出,過度或方式錯誤的靜態拉筋,在肌肉疲勞或關節未充分恢復時,可能造成韌帶、關節囊不必要的牽拉與刺激,長期下來反而增高受傷風險。
新聞引述醫師提醒:若用力過猛、短時間內多次大幅度拉扯,關節反而承受額外壓力,特別是膝蓋、肩膀和下背部容易出問題。
這類報導之所以被放大,也與夏季健身潮、社群上教學短片大量流傳有關。
大眾在追求快速改善柔軟度或舒緩運動後痠痛時,往往忽略強度、姿勢與恢復時間的影響。
那我們為什麼會被這類「拉筋迷思」打中?
一方面,拉筋讓人有立即的放鬆感與「做到了」的滿足感。
另一方面,健身圈正在被生成式 AI 與線上教練滲透,許多使用者會照著短片或 AI 建議照做,卻沒辦法判斷個人是否適合那套方法。
相關報導也指出,生成式 AI 進軍健身圈,可能強化會員黏著,但同時帶來建議過度通用、不夠個別化的風險。
更有極端個案因盲信線上健康建議而出事的新聞,提醒我們:任何「一步到位」的妙方,都值得提高警覺。
換句話說,拉筋之所以被誤用,是因為我們渴望簡單可行的動作來解決複雜的肌肉與關節問題,卻忽視了身體個別差異與正確時機。
那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兼顧效果與安全?
首先,運動前以動態暖身取代長時間靜態拉伸,讓肌肉溫度上升、神經肌肉準備好活動。
其次,運動後的恢復應以輕度有氧放鬆、活動式伸展與筋膜放鬆(如泡棉滾筒)為主,避免在極度疲勞或劇烈出汗狀態下用力拉長關節範圍。
若要做靜態拉筋,將單次拉伸時間控制在 15–30 秒、避免反彈式拉扯,並以不痛為原則。
最後,有慢性關節痛或既往受傷史者,最好在物理治療師或運動醫學專業指導下,訂製個人化的柔軟度與肌力訓練計畫。
運動是為了讓生活更健康,拉筋不該變成受傷的導火線。
下次當你想用力拉開每一塊肌肉前,先問自己:我是要改善功能,還是只是想「感覺」有做?
保養關節,從懂得何時、如何拉筋開始。
資料來源與延伸閱讀:
運動後狂拉筋沒用?醫示警:骨關節風險暴增「1習慣」害你越動越沒力 — Yahoo奇摩新聞。
生成式 AI 進軍健身圈!為何有望強化會員黏著度? — LINE TODAY(延伸閱讀)。
美老翁聽信 ChatGPT 健康飲食建議 連吃 3 個月中毒送精神科 —(新聞報導示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