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氣悶熱又多變,許多人開始頻繁打噴嚏,第一直覺就是過敏,又或者季節交替的不適反應。然而,當症狀持續不斷,且常見抗過敏藥物無明顯效果,您是否曾想過,會不會是另一種不那麼熟悉的鼻炎——血管運動型鼻炎?
這個不常被提及但卻逐漸竄紅的耳熟卻陌生的名詞,引起不少網路討論和醫療界關注。根據匯流新聞網2025年8月2日報導,許多患者因持續無法改善的噴嚏與鼻塞而四處求診,卻被誤診為典型過敏性鼻炎。事實上,血管運動型鼻炎的病因與過敏無關,而是鼻腔血管調節失衡,導致鼻黏膜反應過度。這類患者鼻子對環境溫度變化、氣味刺激或壓力尤其敏感,經常出現鼻塞、流清水鼻涕、頻繁打噴嚏的症狀,且往往吃錯藥只會讓情況延長甚至惡化。
血管運動型鼻炎之所以引起關注,是因為它挑戰了傳統鼻炎的治療思維,讓不少長期症狀不明的民眾找到合理解釋。醫師指出,相較於過敏性鼻炎需靠抗組織胺等抑制過敏反應的藥物,血管運動型鼻炎更需調節血管反應及生活型態調整。特別在台灣這種夏秋多濕熱交替、空調環境普遍的社會,該病症並非少數,而是一項被低估的公共衛生議題。
那麼,為何這個話題會在近期爆紅,甚至成為健康閱讀的熱門?剛巧在前一週,台灣各大運動中心開始推廣夏季防暑健身,而氣溫劇烈變化的室內外溫差正是血管運動型鼻炎的誘因之一。許多健身族反映,運動中不斷打噴嚏鼻塞,嚴重影響運動表現與生活品質,於是話題在運動社群迅速發酵。此外,媒體陸續刊登相關醫師專訪,強調這種鼻炎和過敏不同,且藥物使用要特別留意,提醒民眾「不能盲目跟風吃抗過敏藥」。例如,MSN健康新聞在2025年8月2日強調:「狂打噴嚏卻不是過敏?小心!醫:血管運動型鼻炎常吃錯藥」詳見Yahoo新聞。
為何我們普遍會「被打中」?這顯現出台灣人對自身身體訊號的敏感度與求真心態。長期壓力大、空調室內外溫差大、生活節奏快,都是促使血管運動型鼻炎發作的重要環境因素。以往我們習慣將鼻塞、流鼻涕歸咎於感冒或過敏,忽略其可能背後的血管調節異常。過度依賴抗過敏藥物,甚至用錯藥,反倒使症狀更加頑固。這反映現代生活中,對健康認知的資訊錯置與治療盲區。對許多人來說,了解這個鼻炎類型意味著從根本找到自己的症狀成因,避免「吃錯藥」的反效果。
而耳熟能詳的健康運動外,也帶出另一層面:身體不適不一定是某種特定疾病的錯,或者該用單一解方解決。我們需要學會更細膩地察覺身體,瞭解生活環境與自身生理的互動,才能真正照顧好健康。血管運動型鼻炎的案例,正是提醒我們在眾多健康知識中,保持批判思維與求證精神。
在這個訊息爆炸的年代,當您下一次不斷打噴嚏時,請別只想著過敏,也別盲目自行服藥。適時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專業診斷,瞭解症狀背後可能的病理變化,是聰明照護自己的第一步。畢竟,掌握正確的資訊,才能真正「對症下藥」,讓健康回到自己的掌控中。
參考資料:
– 「狂打噴嚏卻不是過敏?醫:血管運動型鼻炎常吃錯藥」,匯流新聞網,2025-08-02,連結
– 「不是過敏!他狂打噴嚏就醫竟是特殊『鼻炎』醫示警2類人要注意」,MSN,2025-08-02,連結
– 「北市運動中心持敬老卡 最多日折50點」,奇摩新聞,2025-08-03,連結(呼應血管運動型鼻炎在運動情境下的症狀誘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