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斷食清腸燃脂成風潮?卻養出膽結石,醫師破解養膽三大迷思

夏日炎炎,「168斷食法」因號稱能幫助清腸排毒、燃脂減重,引發不少人的嘗試熱潮。這種每天只在8小時內進食、其餘16小時禁食的飲食模式,看似簡單且有效,然而,近期卻爆出一則警示案例:一位民眾持續執行168斷食後,不僅沒有達到理想代謝效果,反而因膽汁分泌紊亂,竟養出了2.3公分的膽結石。這個現象觸動了許多人的神經,也讓大家開始重新省思所謂的斷食法,究竟背後隱藏哪些健康風險?

168斷食之所以受歡迎,正因為現代人生活忙碌,過度飲食與久坐導致肥胖問題嚴重,斷食法看起來像一把「減重神刀」。它能促進身體代謝開關、減緩胰島素分泌,理論上幫助脂肪燃燒。更甚者,斷食期間身體會進入「自噬」狀態,修復細胞、激發能量循環,這使得它在健身、養生社群間迅速竄紅,尤其透過社群媒體分享「斷食成功案例」加持,形成一股流行風潮。

然而,這波熱潮同時浮現盲點。許多人忽視斷食期間的飲食品質和個人體質差異,甚至錯誤延長斷食時間或不吃早餐。醫師指出,這不但可能導致肝膽功能負擔加重,還可能造成人體膽汁排泄異常,促使膽結石生成。根據今周刊7月30日報導(她「168斷食」清腸燃脂,為何反而養出2.3公分膽結石?養膽三守則),醫師特別提醒,養膽三大守則包括「定時吃早餐以避免膽汁積聚」、「避免暴飲暴食增加膽囊負擔」,以及「適度補充水分與均衡營養,維持膽汁流動暢通」。

這現象深深觸及現代人健康習慣的矛盾:一方面看重體態管理與快速瘦身效果;另一方面卻忽略飲食節奏及身體警訊的細微變化。每天匆忙出門、過度依賴斷食或極端飲食方法,很容易燃起短期瘦身幻想,實則潛藏慢性代謝紊亂的危機。斷食帶來的飢餓感和腸胃調整,往往讓人失去原本均衡攝取的營養,長期下來可能反而損害肝膽健康。尤其對於中老年族群或有膽道問題者,更需謹慎評估是否適合此類飲食模式。

這次的案例提醒我們,健康減重非單靠流行口號,更重要的是「貼近個人身體狀況」、「配合科學、與專業醫師或營養師諮詢」,避免盲目跟風。平衡飲食、規律運動,以及持續監測身體狀態,才能走得長遠。大家不妨反思,快速的「斷食瘦身潮」到底是解方還是短期幻象?身體發出的任何異常信號,都值得我們停下腳步,給予適當的關懷與尊重。

現代健康資訊泛濫,社群熱點雖強調斷食的燃脂魔力,但「吃得聰明」和「懂得養膽」同等重要。面對各種減重法,不妨先問問自己:這個方法真適合我嗎?該如何在享受成果的同時,避免健康長期受損?


資料來源:

  • 今周刊,《她「168斷食」清腸燃脂,為何反而養出2.3公分膽結石?養膽三守則:超過●點吃早餐,膽結石機率暴增49%》,2025年7月30日,點此閱讀原文
  • 自由健康網,《婦科疾病遇上更年期 可改中醫療法改善症狀》,2025年7月30日,點此閱讀原文
  • 台灣好新聞,《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不僅防範子宮頸癌 醫:尚有其他預防效果》,2025年7月30日,點此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