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禁令再擴大,澳洲政府最新宣布,16歲以下的青少年將全面被禁止使用YouTube帳號。這消息一出,立刻狂炸社群,連帶在Threads、IG限動都引起熱議。理由很明確,就是為了保護孩子們免於「掠奪性算法」和過度沉迷的風險,但這波風潮背後,折射的是數位時代中,世代交流和娛樂消費模式的巨大變革。要聊的,可能不只是社群禁令,更是我們如何與科技共存的那堂課。
這波禁令並非一蹴可幾,而是澳洲從去年開始陸續出台的多項青少年保護政策之一。近日,根據《自由財經》和《中央社》等媒體報導(澳洲16歲以下禁用社群媒體YouTube也入列),YouTube正式被納入範圍,年內將重拳執行。YouTube也同步啟動AI技術監測,試圖自動判斷用戶年齡,並限制未成年帳號功能。這項規定意味著,未滿16歲的孩子若嘗試註冊或使用YouTube,將面臨無法上載影片、訂閱頻道等諸多限制。稍早市面上還有YouTube放寬影片開頭7秒使用粗口,想不到在社會責任壓力之下,境外政策卻按下「青少年別碰屏幕」大絕招,真是相當諷刺。
讓這則新聞成為近期社群討論的熱點,在於它觸及到一個大家心中共同的掙扎——數位時代的「經典童年」到底該如何保存?Threads上有用戶戲稱:「16歲以下不讓用YouTube,這是要直接斷我妹看YouTube學舞蹈的夢想啊!」(取自2025年7月30日Threads用戶討論);而YouTube頻道人氣評論也有人感嘆:「這樣一來,我們未來的孩子還有什麼娛樂選擇?」 在IG限動裡,粉絲圈甚至開始自組討論群,分析禁令對YouTube藝人與青少年創作者的影響。
這個禁令引起熱烈共鳴,其實不難理解。YouTube不只是影片平台,更是青少年對外認識世界、學習技能、追星甚至自我表達的舞台。當澳洲政府出手硬禁,等於直接切斷了一整代人與這個新型態娛樂和人際互動的連結。媒體報導同時指出,這背後反映了全球對兒童網路安全的重視加強,但也觸及「自由與安全的平衡」尷尬界線。許多人開始思索我們該如何在保護未成年人的同時,避免過度限制他們的成長空間。特別是在台灣娛樂圈,不少青少年偶像團體和YouTuber深受粉絲愛戴,這波澳洲禁令是否會在全球掀起模仿潮?又或者會激發更多平台投入「青少年友善」內容規畫,抓緊年輕人的目光?
同時,我們也看到YouTube本身有意迎合監管政策,盡力推出AI年齡辨識技術和內容分級機制,力圖達到互惠並存。 ETtoday也指出(YouTube擴大青少年保護 AI年齡辨識功能上線),科技公司和政府的博弈還將持續升溫。但對我們這種每天滑YouTube、追綜藝、聽Podcast、看韓劇的普通使用者來說,「青少年禁令」更像是提醒大家:數位娛樂的便利與衝擊,從來都不是單純一線之隔,而是一座永遠需要細膩討論和不斷調整的天秤。
話說回來,如果是你,16歲以下有沒有用YouTube的自由,你怎麼看?你認為現在的數位世界,是不是該由哪些「權威」定義誰可以玩?還是大家應該給青少年更多自我探索的空間?這波澳洲禁令,確實掀起不小風浪,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想想:娛樂,到底該怎麼成為一種健康且正面的力量?
(參考資訊:YouTube將年齡驗證轉換為AI、澳洲16歲以下禁用社群媒體YouTube也入列、觀看習慣出賣了你?YouTube擴大青少年保護 AI年齡辨識功能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