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群平台上關於居家收納神器「洞洞板」的討論再度甚囂塵上。它曾是裝潢美學的代表,如今卻讓許多人愛恨交織。有人視它為居家佈置的救星,輕鬆打造網美風,也有人苦笑說它其實是「灰塵培養皿」和「雜物集中地」。這股對收納的執著,不僅反映了現代人對空間效率的追求,也藏著我們對「美好生活」的想像與現實之間的拉扯,尤其在這寸土寸金的時代,如何讓家舒適又美觀,成了全民課題。
曾幾何時,打開任何居家風格的社群頁面,洞洞板幾乎無役不與。從北歐極簡的文具牆、工業風的工具展示,到日系無印良品的廚具收納,它以其靈活百搭的特性,迅速成為新一代的收納寵兒。尤其在小坪數當道的台灣,一塊能夠彈性調整、又能展示美物的牆面,無疑是個夢幻解方。許多裝潢雜誌或生活KOL的影片中,洞洞板上總是擺滿了設計感十足的廚具、文具,或是綠意盎然的小盆栽。當時大家都在想,這就是「有品味、會生活」的代名詞吧?看著別人家的洞洞板,我們也忍不住跟風,期待它能為自己的小窩帶來一番新氣象。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正如100室內設計於2025年10月16日報導的《洞洞板是收納神器還是亂源?99%人用錯這一步,難怪你家越收越亂!》一文所點出,這看似簡單的收納法寶,其實藏著不少「眉角」。最近在Dcard上看到一篇貼文:「洞洞板到底好不好用?我家買了之後後悔到爆!」底下留言區瞬間炸鍋,許多網友紛紛現身分享自己的「慘案」。有人苦中作樂地說:
「根本是灰塵吸附器,每次擦灰塵都懷疑人生,感覺擦不完!」
另一位則抱怨:
「東西掛上去看起來好文青,但要找東西的時候會崩潰,因為掛滿了又看不清楚,掛少了又很空虛。」
甚至有人在IG分享了哭笑不得的照片,寫道:
「我家的洞洞板現在只掛一條抹布,然後下面堆滿雜物…尷尬。」
這些心聲,恰好反映了我們在追求「居家風格」時,常掉入的陷阱。我們渴望將家打造成IG上那般精緻有型,卻忘了現實生活中,柴米油鹽、鍋碗瓢盆,以及那些說不上重要卻又捨不得丟的小物,才是家的真實樣貌。洞洞板的「失敗」,其實是我們對收納的焦慮,也是對「完美生活」想像的投射。它提醒著我們,那些表面上的美感,往往需要更多時間與心力去維護,才能真正融入生活。正如報導者在2025年10月16日探討台灣醫師流向醫美的現象時,點出了現代人對「外在完美」的追求,收納問題也同樣揭示了我們對「居家完美」的集體渴望——我們不只希望自己看起來好,也希望我們的家看起來好。
或許,收納的最高境界,不是將所有東西藏起來,也不是把所有東西都展示得像藝廊般賞心悅目。而是能找到一個平衡,讓物品各得其所,同時又符合自己的生活習慣。洞洞板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我們對它的過度期待,以為它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收納難題。它終究只是個工具,能發揮多大效用,還是取決於使用者的巧思與自律。下一次,當你又被網路上的「居家美學」燒到時,或許可以先問問自己:這個「網紅」真的能跟我的「日常」好好相處嗎?畢竟,家,終究是要住人,而不是只給鏡頭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