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10月12日,一則重磅消息震驚全球科技圈,中國宣布擴大稀土出口限制,將五種新金屬與半導體材料列入管制清單。這項舉動不僅引發了國際社會對供應鏈穩定的高度關注,更被視為地緣政治角力升級的明確信號,對全球半導體產業投下巨大變數。這不僅是單純的貿易戰,更是對全球科技版圖深遠影響的戰略性棋局,台灣身為半導體重鎮,更須看懂新聞背後的趨勢與影響。
本次中國擴大稀土出口限制並非孤立事件,而是長期以來美中科技競合的延伸。稀土元素被譽為「工業維生素」,是製造高科技產品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從智慧型手機、電動車到先進國防設備,幾乎無處不在。特別是在半導體產業中,稀土材料用於拋光、磁性材料以及特殊合金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回顧過往,前美國總統川普時期就曾多次表態,對中國在稀土供應上的壟斷地位表示擔憂,並揚言採取反擊措施,這都為當前局勢埋下了伏筆。根據《中天新聞網》在2025年10月12日的報導,美國七成稀土來自中國,凸顯了全球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如今,中國再次出手,無疑是利用其在稀土供應鏈上的優勢,對全球科技產業施加壓力。
這項禁令代表著全球科技供應鏈「去風險化」的趨勢將進一步加速。對台灣而言,我們必須警惕這可能對台積電(TSMC)等半導體巨頭造成的衝擊。如同《自由財經》2025年10月11日報導指出的,中國稀土管制直撲半導體廠,台積電、三星等廠商或許都須重建供應鏈。雖然荷蘭半導體設備巨頭艾司摩爾(ASML)被視為「半導體業的瑞士」,其《造光者》作者李孟恩也指出,ASML不因國家安全破壞客戶關係,但關鍵原料的限制,仍可能導致ASML出貨延遲數週,間接影響全球晶片生產。《工商時報》也在2025年10月12日刊文指出「陸稀土重拳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繃緊神經」。這不只影響晶片製造,更可能波及電動車產業,例如《cmnews.com.tw》在2025年10月11日便有報導分析「中國稀土出口限制對電動車產業的影響」。這意味著,未來消費者可能面臨更高昂的產品價格,從AI裝置到各式智慧家電都可能受影響。同時,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人才荒問題,在這種複雜的國際情勢下也更顯急迫,正如《TechNews 科技新報》在2025年10月12日提出的思考:「少子化危機下的台灣,半導體要靠『外國人+機器人』續命?」
面對這波「稀土風暴」,台灣必須將地緣政治風險納入科技戰略的核心考量。這不僅是對半導體產業的挑戰,也是加速產業轉型與創新的契機。除了積極尋求多元化稀土供應來源,更應加大投入關鍵材料的研發,甚至考慮建立自有戰略儲備。同時,加強與理念相近國家的合作,共同建立更具韌性的供應鏈,才是長遠之計。全球科技產業正處於一個充滿變數的時代,台灣的韌性與應變能力,將再次考驗我們在全球科技版圖中的關鍵地位。
資料來源:
- 中國稀土管制直撲半導體廠 台積電、三星或須重建供應鏈 (自由財經,2025-10-11)
- 中國稀土風暴來襲 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遭鎖喉 台積電法說受矚 (news.cnyes.com,2025-10-12)
- 半導體、軍工全靠它!美稀土7成來自大陸 川普揚言財務反擊 (中天新聞網,2025-10-12)
- 中國稀土出口限制對電動車產業的影響-權知道 (cmnews.com.tw,2025-10-11)
- 少子化危機下的台灣,半導體要靠「外國人+機器人」續命? (TechNews 科技新報,2025-10-12)
- 「台積電和ASML是半導體業的瑞士」 《造光者》作者:不因國家安全就破壞客戶關係 (風傳媒,2025-10-12)
- 陸稀土重拳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繃緊神經- 財經要聞- 工商時報 (chinatimes.com,202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