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將標題寫在文章開頭
早產嬰腸道的新守護?益生菌能否降低抗藥性細菌風險,家長該怎麼看
早產兒住進加護病房時,家長最怕的不只是早產本身。更令人焦慮的,是嬰兒腸道被抗藥性細菌佔據,未來感染治療選擇被限制。最近一則國際新聞報導指出,新研究發現「益生菌可能能幫助早產嬰兒降低腸道中抗藥性細菌的負擔」,在社群間引發討論與期待。(下列引文來源與原文連結見文末。)
為什麼這則新聞會被大量轉載與討論?因為它碰觸到兩個當代敏感議題:一是全球關注的抗生素抗藥性問題,二是家長對於能夠主動「幫助寶寶建立健康腸道」的渴望。研究指出,透過補充特定益生菌株,早產嬰兒糞便中某些抗藥性基因的比例下降,代表腸道病原與抗藥性負擔可能減輕。這類結果一出,媒體與社群便把焦點放在「簡單補充益生菌是否就能降低未來感染風險」的期待上。
為什麼我們容易被這類報導打動?對家長來說,任何能降低嬰兒風險、看來「自然且無侵入性」的做法,都很誘人。再者,近年益生菌在成人保健、皮膚與過敏議題上的流行,使得大眾對「菌群可塑性」有了直觀信念。但重要的是把新聞中的「研究初步結果」與臨床實務嚴謹區分開來。過去的系統性回顧(例如 Cochrane 的整理)曾指出,某些益生菌對於減少早產嬰兒的壞死性腸炎與死亡率有正面證據,但不同菌株、劑量與使用時機差異大,且品質控管在不同醫療機構與市售產品間並不一致。因此,單憑一篇新聞就自行購買或餵食益生菌,而不與新生兒科或醫療團隊討論,是有風險的決定。
回到家長與臨床的連結上。如果醫院團隊在 NICU 考慮使用益生菌,理想做法是採用有臨床試驗支持、來源可追溯且品質穩定的製劑,並在監測下執行。家長想瞭解更多,可以主動問醫師:益生菌用哪一株?有無本院或國際指南支持?副作用與監測方式為何?面對新聞的快速擴散,我們可抱持希望但不盲從的態度,讓臨床證據與專業判斷成為決策主導。
當一則「益生菌能降低早產嬰抗藥性細菌」的新聞在社群被熱議時,值得高興的是研究方向正朝向預防抗藥性走去。但實際應用仍需要更多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驗證與品質把關。家長若在 NICU 面對相關選擇,記得把問題帶給照護團隊討論。你會希望醫療團隊把哪些資訊納入決策?我們也該問:哪種證據才夠讓臨床常規改變?
參考與原文出處:
Study shows probiotics help preterm babies fight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News‑Medical,2025-08-17。
Probiotics for preventing necrotising enterocolitis in preterm infants,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