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苗接種逐漸成為防禦傳染病的關鍵手段,民眾普遍對疫苗安全性充滿信心。然而,近期有媒體報導指出,注射疫苗後出現罕見但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許多人開始擔心,疫苗是否潛藏著被忽略的副作用?如何判斷肌力喪失是否與疫苗有關?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這項議題,幫助您正確認識疫苗安全與神經疾病風險。
疫苗與格林巴利症候群的關聯之所以被關注,是因為這種罕見疾病表現為急性周邊神經炎,導致肌肉無力甚至癱瘓。近期中華新聞雲/中華日報報導,有民眾接種疫苗後發生GBS,出現肌力喪失的嚴重症狀,引發部分民眾恐慌(打疫苗罹格林巴利症候群 肌力喪失)。此新聞快速在社群媒體流傳,引起討論熱度居高不下。
為何這條新聞會如此風靡?一方面,疫苗接種直接關係到每個人的健康,關係重大。面對新型病毒或各種傳染病威脅,打疫苗被視為最有效阻斷感染、減輕重症的措施,民眾普遍給予高度期待。但當新聞報導出現「罕見副作用」,容易打破民眾的信任感與安全感。另外,格林巴利症候群的症狀與其他神經疾病類似,不易第一時間判斷,加上病情嚴重,容易造成心理恐慌與焦慮。這些原因交織,催生巨大話題熱度。
其實,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一種以免疫系統誤攻擊自身神經為主的疾病,病因複雜,且罹患率低。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GBS發生率約每十萬人中1至2例,疫苗相關病例更屬罕見。專家指出,疫苗接種後出現GBS的因果關係尚無定論,多數患者經過治療後肌力可慢慢恢復,風險遠低於未接種疫苗可能造成的感染危害(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台灣醫療院所也強調,難以直接斷言打疫苗即導致GBS,持續監測與評估風險是目前策略重點。
為何台灣和全球仍不斷推進疫苗接種,儘管存在罕見副作用的風險?這反映出社會對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視和平衡抉擇。當代人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大,對健康風險的容忍度日益降低,但同時希望保有生活品質與自由。疫苗就是在此背景下,被視作是預防病毒肆虐的重要武器。社群上的討論和焦慮,也提醒我們,面對健康決策,資訊透明和科學解釋格外關鍵,避免誤解造成恐慌。若民眾無法正確理解風險,就容易被負面消息左右,從而產生盲目恐懼或抗拒接種。
台灣也陸續推動多項健康政策,如北市加碼補助帶狀疱疹疫苗(參見奇摩新聞2025年8月1日報導),讓預防疫苗接種便利化與可負擔,期望降低疾病負擔、提升民眾健康指數。這種科技與公共衛生的結合,正是台灣健康體系的重要趨勢。面對罕見不良事件監測,專業醫療人員會持續關注並提供正確的診斷與治療。
面對疫苗接種與罕見副作用的新聞,我們需要理性看待,不要被少數案例嚇倒而放棄整體帶來的好處。就如同8月初其他健康趨勢所見,正確的飲食、運動搭配科學疫苗接種,才是守護健康的全方位策略(參考聯合新聞網「少吃不吃都沒用!預防40歲後體態失控 營養師曝「正確飲食順序」」)。不管怎樣,若民眾出現異常肌力減退等症狀,及時向醫師反映和求診,是健康防護第一步。
在疫苗接種已成大勢所趨的時代,任何新訊息都需要細嚼慢嚥,尋找權威資訊,多向醫療專家求證,勿因恐懼輕忽福祉。您是否也曾因看到疫苗副作用新聞而猶豫?又如何自己判斷什麼是真正該關心的健康風險呢?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您多一分清晰思考,讓自己和家人健康有據可依。
出處連結:
打疫苗罹格林巴利症候群 肌力喪失(中華新聞雲/中華日報,2025年8月1日)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官方資料 https://www.cdc.gov.tw/
少吃不吃都沒用!預防40歲後體態失控 營養師曝「正確飲食順序」(聯合新聞網,2025年8月1日)
北市擴大敬老福利 補助帶狀疱疹疫苗(奇摩新聞,2025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