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8日,高雄高等法院將就一樁纏訟逾四年的Gogoro電動機車車架斷裂民事案做出重要判決。這起案例不只是消費者與大企業間的權益爭議,更揭露了台灣新能源機車產業在產品品質、安全監管及企業責任面前的深層問題。隨著電動機車成為都市通勤新趨勢,使用者安全與品牌信任也同步被推至風口浪尖。
事件起源於2019年11月,潘姓車主以約10萬元購買Gogoro S2,隔年其成年子騎乘時車頭握把突然劇烈顫動,緊接著車架斷裂,造成騎士摔車受傷。車主指控Gogoro機車存在設計與製造瑕疵,要求賠償修車、醫療及精神慰撫費用。惟Gogoro公司以車架斷裂源自外力撞擊為由拒賠,雙方展開司法拉鋸。國內汽車修理公會的鑑定支持Gogoro無設計瑕疵,但車主不信服,自費日幣400萬元委託日本專業機構JFE重新鑑定,發現焊接處有製造缺陷形成「韌窩」導致裂痕,這一鑑定成為上訴關鍵,彰顯國內外鑑定在專業與公信力上的顯著差異。Gogoro去年亦因涉嫌更改產地資訊引發政府補助詐領疑雲,品牌形象進一步受損,銷量下滑也顯示市場敏感度持續升高(來源:Yahoo新聞報導)。
這起事件暴露出台灣新能源產業在快速成長背後的潛在風險。首先,電動機車作為載具安全與技術含量俱高的產品,品質控管不得有絲毫鬆懈。消費者期待品牌不僅提供環保便利,更須確保生命安全。其次,法院審判與專業鑑定的分歧,突顯台灣鑑定生態在技術細節、設備與資源上的限制,未來必須與國際接軌,加強科學鑑定標準,提升司法決策的公信力和準確度。再者,企業對待客訴及危機管理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品牌忠誠度。Gogoro在面對質疑時被指責態度強硬與逃避責任,不利於長期市場競爭。最後,此案提醒政府需加強新能源載具的安全監管與產業檢測標準,維護公共安全與產業正當發展。
對一般消費者而言,這不僅是一起單一的安全事件,更是指向新能源交通工具普及過程中必須重視的核心議題。如何選擇合格高品質的電動機車?如何在消費權益受損時有效主張?以及政府和企業又將如何扮演安全守門人的角色?在元宇宙、AI等科技迅速發展帶來生活型態改變的當口,新能源產業的面貌與安全風險,值得所有關心台灣科技產業與生活品質的讀者持續關注。
綜觀此案,台灣新能源電動機車產業正處於品質保障與品牌信任的十字路口。企業應以精良製造和誠信回應用戶期待,政府應完善監管機制與技術鑑定標準,消費者亦需增強自身風險意識與維權能力。唯有多方攜手,才能讓台灣在全球科技轉型浪潮中,站穩安全與品質兼備的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