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6行者」陳修將落網,看台灣社會對「暴力傷害」與司法漏洞的認知與反思

華燈初上,彰化的街頭突然成為熱議的焦點。因為那位逃亡339天、被通緝的「76行者」陳修將終於被捕。這樁震驚社會的虐殺小女友案件,不只牽動民眾的神經,也引起對司法保釋制度與家暴防治的深刻討論。

這個案件從虐殺事件發生,到嫌犯以保釋身分潛逃近一年,背後隱藏的是司法在保安措施上的漏洞。陳修將案不只曝露嫌犯監控不足,更點出托育制度與選舉政治影響下,受害者聲音常被忽視的困境。自由時報的報導中,綠委吳靜怡直言托育制度「心瞎眼盲」,不但沒有實質支持,更在選舉時成為遮掩社會問題的工具(詳見自由時報報導)。

我們為何這麼有感?因為這個事件不僅是個案,而是折射出台灣社會在家庭暴力、司法處理及社會安全網的種種缺口。看到「76行者」這樣的極端個案,民眾瞬間感受到無力與憤怒卻又找不到解決的出口。媒體和社群大量討論保釋制度是否過於寬鬆,甚至有網友質疑為什麼嫌犯能在判刑未確定前自由行動,造成更大安全隱憂。

而這些聲音,正是民主社會讓政府檢視漏洞的契機。台灣檢察官與立委亦回應將推動相關法律補強,防止日後類似事件再度發生(立委呼籲修法補漏洞)。

然而,從案件延燒的社會反饋,我們更應該深思的是如何建立一個更完善的社會支持網絡,特別是關懷受害者的保護機制。不只是嚴厲懲罰,更重要的是預防與早期介入。現代社會的複雜性要求跨領域、跨部門合作,從教育、托育、心理輔導到司法改造,才能真正減少暴力傷害發生。

最後,讓我們問自己:這起事件除了震撼的新聞標題外,社會到底學到了什麼?我們準備好了面對可能潛藏在身邊的暴力陰影,並為受害者提供真正的安全感嗎?當正義的天秤開始傾斜,只靠後知後覺的追捕還不夠,如何讓制度變得更有感,更貼近每個人的生活,才是未來台灣社會應當努力的方向。


參考來源:
剴剴案5/13一審將宣判 吳靜怡列各層疏失:托育制度心瞎眼盲、選舉掩真相 – 自由時報
杜絕下個剴剴 綠委促修法補漏洞 籲藍營勿再推託 – rti.org.tw
每月付53萬元租豪宅划算嗎?專家曝4原因「台幣升值變貴會轉租」 – 奇摩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