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宣布新增「最佳特技設計」獎項的消息,最近在媒體與影迷圈炸鍋。
這不是小改款,而是已經倡議超過三十年的呼聲終於有了回音。
值得聊的,不只是那座小金人,而是這個決定背後,電影生產、勞動尊嚴與觀眾視角的微妙轉變。
好萊塢內部與媒體幾乎同步把焦點放在:為什麼現在要設獎?
鏡週刊報導指出,這是長期倡議的成果,特技圈盼了三十年才等來專屬獎項。
同時間,像是《子彈列車》導演等影壇大咖也公開為特技演員發聲,推動立項的過程被媒體廣泛引用。
此外,LINE TODAY 與奇摩新聞也把話題拉到「阿湯哥」等靠親身上陣換來票房與話題的動作明星身上,說明大咖演員的賣命行為,是這波關注的重要推手。
那麼,為什麼這件事會引起共鳴?
首先,串流平台與大片製作的擴張,讓動作場面成為吸睛關鍵,也把更多危險工作放大在鏡頭前。
當觀眾驚嘆飛車、跳傘、無縫替身的驚險時,幕後的特技團隊卻常常不為大眾所識。
設立獎項不只是一座獎杯,還有象徵性認可與產業話語權:保險、工會談判、職業安全的討論都有了更堅實的據點。
同時,社群上也出現有趣現象:不少網友在 Threads 與 YouTube 留言說「看完才知道原來那個人不是主角本人」,還有討論貼文提醒大家別只看臉蛋,要看到名字。
這代表觀眾的視角正在從「明星中心」慢慢擴展到「製作生態」。
當然,也有人擔心變成「獎項泛濫」,或質疑評選標準如何量化創意與風險。
但不管怎樣,這場討論已把特技從幕後拉到聲量前台,讓更多人開始問:那些危險到底該被如何衡量與補償?
結語來得不浮誇也不冰冷。
奧斯卡的新獎項是對一群長期被忽視專業的肯定,也是影視產業成熟的一個指標。
但真正的改變,還得看整個生產鏈是不是跟上:從片場安全、保險制度到觀眾的名字認知,才算完成一小步到大變革。
你下次在電影裡看那場讓你倒吸一口氣的動作戲時,會不會留意片尾到底誰是替身、誰在設計那套動作?
來源:
奧斯卡再增新獎5/串流興起帶動工作需求 特技人員仍需面對3大挑戰 — 鏡週刊
奧斯卡再增新獎1/好萊塢倡議逾30年終如願 特技行業盼到專屬小金人 — 奇摩新聞
奧斯卡再增新獎3/飛車、跳傘特技堅持親力親為 阿湯哥賣命演出將獲頒小金人 — LINE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