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國防部宣布自2026年起將分兩年採購近5萬架無人機,總預算超過100億元,消息一出震撼國內外軍事與科技圈。這不只是國防採購數量的驚人升級,更透露出台灣在面對區域安全威脅時,如何藉由科技創新重新布局防衛策略的深層意涵。
台灣位處地緣政治敏感區,近年中國軍事演習頻繁,且大力發展無人機與其他新興作戰技術,使得無人機已成為現代戰爭的新焦點。在此背景下,軍方大規模購入無人機,意圖從量的堆疊轉向質的提升,藉此加強邊境監控、海空域情報搜集與高精度打擊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本案由參謀總長梅家樹主導,讓外界解讀此舉背後兼具人事布局的政治意味。更出乎意料的是,以往具研發能量的中科院,被排除於此次自殺型無人機彈藥生產之外,改由軍備局全權負責,顯示國防體系內部權力與資源分配的微妙變化。此次採購開放國內外廠商競標,預計國內外各占50%,凸顯台灣在大規模武器現代化過程中,努力尋求自主與外部技術合作的平衡。
這波軍購揭示台灣在無人機及相關軍事科技的「規模化」趨勢。從過去零星的3000多架軍用商規無人機,到近五萬架多型無人機的購置,顯示台灣防衛不再仰賴傳統重裝兵力,而是以無人系統為核心,提升快速反應與成本效益。以多軸旋翼垂直起降(VTOL)無人機為主力的「甲式」與「乙式」,以及數款定翼型無人機的採購計劃,展現軍方針對不同任務需求,追求多元機型組合。此外,操作訓練已納入各軍種,顯現無人機駕駛技術和策略運用正逐步成為基層標配。
對一般民眾而言,這波蜂擁而至的無人機軍購不只是「軍事數字」,更反映科技如何實際影響台灣的安全韌性。在未來的台海局勢中,「量產無人機」的戰力加持,將顛覆傳統軍事防衛的態勢與戰術,也將對台灣的產業鏈產生強烈震撼,尤其是與零組件製造、自動化控制、人工智能分析等高科技產業的結合,可能催生新一波科技創新浪潮。值得關注的是,軍備局改掌彈藥生產,傳統研發單位被邊緣化,反映國防產業轉型中的人才與資源再分配,這將對資安與研發生態帶來潛在挑戰與機會。
然而,此次爆買也有隱憂。國會議員與專家就質疑,龐大數量的無人機如何妥善部署?官兵訓練能否跟上?以及未來無人機技術快速演進是否將讓此波採購迅速過時?此外,無人機抗風性與飛行距離問題,是否真正符合復雜台海作戰環境需求?這些問題必須伴隨產業鏈升級和操作實戰經驗同步解決,才能發揮長遠效益。
總體而言,台灣這場規模空前的無人機採購案,不僅是國防自我強化的表徵,也揭露在全球科技軍備競賽中,台灣如何運用技術創新來維持自身的戰略優勢與生存空間。它提醒我們,未來戰爭不再是單一武器的對決,而將是科技整合、資源配置與人力訓練的複合戰。民眾應持續關注政策能否帶動產業升級、科技研發與國防實力同步前進,並警惕軍事科技轉型中潛藏的風險與多元影響。
參考資料:
軍方要大買5萬架無人機 規模逾100億 參謀總長梅家樹主導飄人事味(Yahoo新聞,2024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