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您好。我是您的文案撰稿人。
近期金融市場可說是熱鬧非凡,各國貨幣走勢如同坐雲霄飛車般,讓不少人的心也跟著七上八下。
特別是日圓,從 2025 年 10 月 8 日以來的金融新聞中,屢屢見到它持續探底的身影。
不僅數度貶破 152 關卡,甚至有專家預期年底前可能直逼 155 日圓兌 1 美元的「日圓先生」預言。
與此同時,我們的台灣新臺幣則呈現「股匯脫鉤」的奇特現象,即使台股表現不俗,台幣卻一度貶破 30.5 元大關。
然而,令人振奮的是,台灣的外匯存底竟然再創歷史新高,首度突破 6 千億美元,躍居全球第四。
這些看似矛盾的數字,不單是外匯市場的波動,更反映了全球資金板塊的移動與各國央行的政策權衡,直接牽動我們的荷包與國家經濟的韌性,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日圓之所以持續疲弱,核心原因在於日本央行(BOJ)與全球主要央行,尤其是美國聯準會(Fed)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貨幣政策分歧。
當大多數國家為了對抗通膨而升息之際,日本卻礙於長期通縮的陰影,仍維持著超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美日利差持續擴大。這使得國際熱錢紛紛湧向高利率的美元資產,造成日圓面臨巨大的賣壓。正如《工商時報》2025 年 10 月 8 日的報導 套利風將起 美銀:日圓年底前可能看到155 所指出的,套利交易正是推動日圓走貶的重要因素。
《經濟日報》在 2025 年 10 月 9 日也提到 日圓貶破152 國銀估美日利差縮窄成升值關鍵,更凸顯了利差在匯率決定中的關鍵作用。
另一方面,台灣市場則上演了一齣「股匯脫鉤」的戲碼。
雖然台股在全球科技浪潮下表現亮眼,吸引外資持續買超,但新臺幣卻同步走貶,甚至在 2025 年 10 月 8 日一度貶破 30.5 元,如《經濟日報》股匯脫鉤 台幣貶破30.5 及《自由財經》股匯分歧 台幣重貶1.02角 收30.52元 皆有所著墨。這可能暗示著,台灣中央銀行為了維持出口競爭力,對匯率進行了適度的調節,或是外資在享受股市紅利後,將部分資金匯出。然而,儘管台幣波動,台灣的整體經濟體質依然穩健。MSN 在 2025 年 10 月 8 日報導 台灣外匯存底首破6千億美元 全球第4大,指出台灣外匯存底再創歷史新高,這項驚人的成就,正體現了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與強勁的出口實力,為國家經濟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日圓貶值對不同角色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影響。對於熱衷於赴日旅遊的民眾來說,這無疑是個好消息,日圓匯率的「甜甜價」讓旅費大為縮水,購物血拚也更為盡興。然而,對於持有日圓資產的投資人而言,日圓的持續走貶則可能意味著帳面上的潛在損失。在產業層面,日本的出口業者將因日圓疲軟而更具價格優勢,但進口成本的攀升,卻也可能進一步推升日本國內的通膨壓力。國際投資者則可能利用日圓的低利率進行俗稱的「套利交易」,借入日圓再投資於其他高利率資產,以賺取利差。
回過頭來看台幣的「股匯脫鉤」現象,對我們的影響更是直接。對於投資人而言,雖然股市上漲讓資產增值,但台幣走貶,卻也可能讓部分投資收益在換回新臺幣時縮水。對許多中小企業和一般民眾來說,台幣走貶會導致進口商品的價格上漲,生活成本隨之增加。這就像《今周刊》氣溫上升導致人變胖 的研究一樣,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的日常開銷可能就增加了。不過,對於出口導向的台灣產業而言,台幣貶值則有助於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為台灣經濟注入活水。
而台灣外匯存底突破 6 千億美元的成就,如同為國家經濟打下了一劑強心針。龐大的外匯存底是國家經濟穩定的重要基石,它不僅能在全球金融波動時提供充足的緩衝,讓政府在應對外部衝擊時擁有更大的政策操作空間,更是向國際社會展現台灣經濟韌性的有力證明。這不只是數字的波動,更是反映出台灣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穩定的力量。
總結來說,日圓的疲軟與台幣的「股匯脫鉤」現象,背後其實是全球經濟板塊移動,以及各國央行在複雜環境下權衡利弊的縮影。日圓持續貶值,反映日本長年對抗通縮的掙扎,也讓其出口業稍獲喘息。而台幣在股市上漲下卻走貶,則是在維持出口競爭力與穩定國內物價之間,所找到的微妙平衡點。
對台灣民眾而言,日圓「甜甜價」是難得的旅遊利多,但更長遠來看,我們應密切關注台幣的匯率走勢,這將直接影響我們的購買力與投資布局。龐大的外匯存底固然令人欣慰,但如何將這筆可觀的國家資產有效運用,以強化產業韌性、提升國民實質購買力,更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課題。未來的金融市場,我們需要密切關注日本央行何時可能改變其貨幣政策,以及台灣央行在權衡經濟成長與物價穩定之間的匯率政策走向。這些動態,將持續牽動我們的日常,也影響著我們的財富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