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於2025年8月21日通過企業併購法修正草案,目標五年內協助成立約15家產業控股公司,並擬給予稅務等誘因以促進產業整合。
這項政策在同一天碰上台幣走貶、市場對匯率與關稅衝擊的高度敏感,成為值得深究的一則財經政策訊號。
從背景看,這次修法牽涉製造業供應鏈、工具機等傳統製造與資本市場的交互作用。
政府訴求是以「產業控股、聯合資源、擴大規模」來提高國際競爭力,並希望藉由稅務優惠降低合併成本與整合門檻。
此舉並非單一事件,而是延續過去政府鼓勵產業升級、面對外部關稅與匯率壓力下的策略回應。
同時,醫材等出口導向產業近來也因關稅與匯率波動表達憂慮,政策方向明顯與產業現場痛點對接。
那麼,這項修法會帶來哪些實際影響?
對投資人而言,短期內市場可能對併購題材抱以憧憬,產業整合相關的法說、併購案與顧問服務業可能受惠。
但長期效益取決於整合能否真正創造規模經濟與競爭力,而非只是資本重組的表面熱鬧。
對中小企業來說,加入控股集團可獲得通路、資金與研發資源,但也可能面臨被吸納後的治理、裁員或被迫轉型壓力。
對一般民眾與就業面,產業集中可能帶來效率提升,但短期內亦可能出現結構化調整的陣痛。
更重要的是,這不是單靠一條法案就能解決的問題;匯率波動、國際貿易政策、以及企業本身的整合能力,才是能否成功的關鍵。
我的觀點是:政府此時推動併購法修正,反映出兩個信號。
第一,外部環境(關稅、匯率)已讓中小企業耐受度下降,政策希望透過結構性變革提高韌性。
第二,政策設計要把注意力放在「治理力」與「實質整合」上,而非僅以稅率優惠作為吸引工具。
否則容易出現「規模上去了,競爭力沒改變」的假象。
投資人應該分清誰是真正能從整合中獲利的企業,而非盲目追逐併購題材。
中小企業老闆則要評估被併購後的經營自主性與員工安置方案,並把談判重心放在整合資源的保證上。
結語:這次修法是一顆意圖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棋子,但成敗在於細節與執行。
市場短線可能把它視為利多題材,但讀者應關注三個後續指標:立法院審議條文的具體條款、稅務與反壟斷的操作細則,以及接下來幾個重點併購案是否能交出實質成效。
同時,別忽略匯率與關稅這類外生變數對政策成效的放大或抑制作用。
參考來源與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