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 用 AI「猜年齡」會不會把娛樂圈的青春流量都鎖起來?

YouTube 在美國開始測試以 AI 判斷用戶年齡的機制,會透過分析觀看片段、互動行為來預估使用者是否成年。這件事值得聊,因為它不只是平台安全升級,還可能改變我們看影片、紅人賺錢、以及「哪些內容能被推給誰」的遊戲規則。

YouTuber 已經開始發聲反彈,擔心 AI 檢測會誤判、侵入創作自由,甚至把原本能靠爆紅累積的青春觀眾給遮罩住。TechNews 報導指出,創作者把它視為「數位自由的戰鬥」,擔憂機制過於粗糙會限制內容能見度。 YouTuber 抗議 AI 年齡檢測政策:數位自由的戰鬥 同時多家媒體也報導 YouTube 在美測試這套系統,強調若被判定為未成年就會自動啟動限制模式。 YouTube率先在美測試以AI判斷用戶年齡

為什麼這件事會在娛樂圈掀波?

首先,短影片、綜藝剪輯、明星日常、舞蹈挑戰──這些都仰賴大量年輕觀眾的流量推升。

一旦系統把青春族群誤判為「未成年」或直接上了青少年模式,原本靠著熱搜和演算法推播撈人氣的創作者可能會突然被剝離主流流量池。

其次,廣告與贊助也會跟著改變。品牌鎖定受眾、平台依年齡分流,廣告投放策略與報酬分配都會被重新洗牌。

最後,這也牽扯到隱私與道德界線:我們願意讓 AI 去「解讀我到底看過哪些片段」來決定能不能看A片段、能不能看到某位偶像的成熟造型嗎?新聞報導和社群討論都開始出現兩派意見:有人支持保護未成年人的初衷,也有人在 Threads、YouTube 留言串反問「這是不是太監控了?」。

這場討論其實反映一個更大的趨勢:娛樂消費正被技術化、規範化。社群平台像 Threads 一邊在擴張用戶(祖克柏宣稱月活躍破 4 億),一邊 YouTube 又把內容分級工作交給機器,意圖把「安全與成長」兩件事同時抓緊。 朱克伯格:Threads月活躍用戶突破4億 但娛樂不是純數據。偶像、節目、梗圖、粉絲文化的運作本質,常常靠的是無法量化的「情緒共鳴」。如果過度依賴黑箱 AI 去決定誰能看到什麼,流行文化的自發性與邊緣創意可能就會被扼殺。

結尾想說的是:平台有保護未成年人的責任,這沒錯。但在執行前,能不能多聽創作者的聲音、公開透明地讓大家知道 AI 用了哪些判準?或許我們該問的平台不是「AI 能不能判年齡」,而是「我們要什麼樣的娛樂自由?」資料來源:TechNews YouTuber 抗議 AI 年齡檢測政策:數位自由的戰鬥;TVB YouTube在美測試AI年齡驗證系統;信報/AASTOCKS 報導 Threads 成長 Threads月活破4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