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超商不只賣麵包和衛生紙了。
它們開始賣手搖飲,還不只是放一櫃冷藏,連街邊店、聯名周邊都上了。
值得寫,是因為你我每天可能都在超商買東西,卻沒發現生活節奏悄悄被一杯珍珠牽著走。
事情從哪來?
最近新聞一波接一波,從統一超商要跨足手搖飲市場,到7‑11開街邊店、甚至有品牌靠AI快速展店,都把「喝飲料」和「逛超商」這兩件事合體。
有報導指出統一強攻手搖飲,要在千億市場分一杯羹,讓人聯想到以前只有專賣店才有的排隊場景,現在可能出現在你家樓下。
另一則關於UG靠AI不到一年開30家門市的分析,更像是在跟我們說:連飲料也可以被數據和演算法優化,選茶、出餐、開店速度都能被科技加速。
社群上有人在IG曬出7‑11新款飲料杯的合照,底下留言:「我只是想買個牛奶,結果買了一整套周邊。」這種心聲,抓到了生活裡的微小變化。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有感?它反映了什麼?
一杯手搖飲的變身,其實是消費者生活碎片化的放大。
我們習慣把時間塞得滿滿,能在便利店順手解決「飲料+零食+提款」三件事,對忙碌的上班族和懶得跑遠的家庭來說,很誘人。
但這也帶來一種微妙的身份轉換:原本是「去手搖店的儀式」,變成了「順手買的日常」,少了挑選的樂趣,多了便利的即時滿足。
再加上社群文化推波助瀾,誰沒在Threads或Dcard看到別人炫耀限量杯或買一送一的截圖?
當促銷成了日常討論的內容,消費就不只是味覺的選擇,還變成社交語言的一部分──你跟朋友聊的是「哪家珍珠更Q」,不是為何想喝那杯。
而超商和餐飲集團互相跨界,也讓競爭更像是在爭奪我們的時間和習慣,而非單純的產品。
總結+提醒或提問
超商賣手搖飲,看似只是消費場景的一次重組,實則提醒我們:便利的代價有時是習慣被默默改寫。
下次你走進便利商店,先想想你是為了省時、為了打卡、還是單純想喝一杯好茶。
你會選擇支持有溫度的手搖店,還是享受超商把一切都放進購物籃的便利?
來源:統一強攻手搖飲1/超商跨業開手搖分食千億市場 業者指出3盲點。
來源:不到一年就狂開 30 家門市!UG 如何靠 AI 打破手搖飲展店速度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