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如ChatGPT、DALL·E等技術快速席捲全球,成為科技業與各界熱議的焦點。2024年8月6日,建國科技大學攜手資訊工業策進會,共同推動生成式AI教材與專業認證,這不只是教育界的動作,更是台灣因應AI浪潮、培育跨世代人才的關鍵布局。當科技變革影響深遠,我們怎麼看懂背後的趨勢,抓住新時代的關鍵?
生成式AI技術近年爆發式成長,從文字、圖像到影音皆可自動生成,改變了內容創作與製造的基礎,但同時也提出倫理與技能門檻的新課題。以建國科大為首的推動團隊,與資策會密切合作,強調「教材本土化」與「師資培訓」,這是因應技術快速迭代,讓學生不僅學會操作工具,更能掌握背後的原理與應用。學校與多所高中職同步加入推廣行列,彰化、台中等中部地區教育體系的連結,更讓生成式AI教育不再只是都市的專利。此外,設置認證考場,針對生成式AI能力、人工智慧素養、行銷科技與美術設計等跨領域認證,也象徵著社會對AI專業人才的需求開始從技術細分走向多元複合。
這項合作的背後,折射出台灣面對全球AI競爭的宏大挑戰。日前台積電2奈米製程技術機密外洩案余波尚在,人們開始更加重視技術競爭與資訊安全。生成式AI在這樣的氛圍中,不僅是創新應用,更關乎國家核心技術的保護與傳承。推動AI技能的普及化,有助於建構寬廣的社會AI素養,不論是資訊工程師、行銷人員或設計師,都能在不同崗位上發揮AI的力量。對個人而言,無論是否從事科技產業,懂得善用AI工具,也代表在未來職場與生活中擁有更強的競爭力與適應力。
這同時是教育體系從單純知識傳授,到實務應用與認證的轉型,意味著AI時代的人才培育將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全民必備的核心能力。參考近日台灣官方多管齊下推動新興技術,從半導體到軟體開發,再結合資訊安全防護,不難看出生成式AI教育佔據台灣科技版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此外,透過在地師資培訓與教材本土化,也能降低學習障礙,激發在地創新動能,避免純粹「技術進口」造成落地困難。
然而,值得提醒的是,生成式AI的普及並非一勞永逸,必須持續關注技術的倫理議題、版權問題與資訊安全,並建立適當的監管和教學標準。此外,對於已在職場的成年人,培訓的彈性與推廣管道同樣重要,無論是短期證照還是線上課程,都需與產業需求緊密融合,才能真正落實「快快跟上潮流」的願景。
整體而言,建國科大與資策會的合作,已經為台灣生成式AI教育點亮了一盞明燈,從基礎人才培育到專業技能認證,為社會各階層鋪就了接軌AI時代的轉型道路。未來我們應持續關注各校、各產業如何在此基礎上,打造出一個更具競爭力與彈性的AI生態圈,為台灣科技發展注入長遠活力。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