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中市因租屋族「未設籍」問題掀起熱議,平均罰款750元的消息不僅成為社群熱點,也引發對現行居住政策及都市治理的反思。這波討論不僅牽涉租屋族的生活壓力,背後更反映出台灣都市化進程中,租屋市場、福利分配與地方治理間的緊繃關係。
問題的起源在於台中租屋族逾期未設籍,地方政府以違法罰款方式執行管理。事實上,租屋族在台灣各大城市中占比不小,許多人因工作調動、經濟負擔等因素選擇租屋,但官方「設籍」條件繁瑣,加上資訊不透明,常導致逾期或不設籍情形。台中市議員更指出,「逾期未設籍近2年者平均遭罰750元」,比起租屋本身的高成本,這筆罰款更像是額外的壓力負擔(來源:自由時報)。此外,「移居台中雙重懲罰?房客設籍被拒未享市民福利還遭罰款」的報導也揭示了政策實施的矛盾與盲點,讓本已脆弱的租屋族處境更加困難(udn.com)。
我們為何對這件事如此有感?不只是罰款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暴露出台灣都市中最基礎的住宿權與福利分配問題。租屋族的設籍問題不僅關乎個人權益,更影響了他們是否能享有醫療、教育、社福等公共資源。當政策要求設籍卻又因程序繁瑣或系統不足而難以落實,租房者便淪為「制度的夾心餅乾」,既不能享有完整權益,還得時刻擔心罰款懲罰。這反映出台灣在都市治理與社會福利整合上的不足,尤其在房屋市場日益緊張的今天,如何保障每個人的居住權,已不再只是個人問題,而是攸關社會公平與穩定的核心議題。
再次聚焦社群討論,部分民眾反映:「租屋已經苦了,還要附加罰款,根本雙重打擊!」而支持設籍政策者則指出,「管理必須嚴格,才能保障城市安全與資源分配」,兩方矛盾激烈。但在嚴格管理與人性化治理間,難道沒有更好的平衡點?如同近日環境部提出了「6大安定就業措施」,試圖透過跨部會的合作緩解勞動市場不穩定(奇摩新聞),都市管理亦須以跨部會協作為基礎,充分考量租屋者的多元狀況和需求,提供更具包容性的政策與服務窗口。台中議員建議設立專門窗口,就是希望政府能有更人性化的替代方案,避免單方面罰款只能帶來反效果(自由時報)。
我們依稀看到,這不只是幾百元的罰款問題,而是一個關於「居住正義」的社會洞察。租屋政策的每一次施行錯誤,都可能像沙子一樣,掏空社會安全網。未來當台灣城市繼續擴張、人口流動趨於多元,我們如何讓城市成為真正包容的家,而非設籍罰款的監牢?這值得政府、學者與民眾共同思考。
在結尾,不禁想問:我們能否用更多「同理心」替代僅憑規則的嚴厲懲罰,讓每一個努力生活的租屋族,都能擁有被看見與照顧的權利?未來都市治理的藍圖,是不是真的可以更貼近人性,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家」?